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对外说了一个新计划,名字叫国家经济复兴倡议,核心

天天纪闻 2025-11-24 15:17:47

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对外说了一个新计划,名字叫国家经济复兴倡议,核心就三块,大基建,拉外资,推出口,目标盯着通胀和就业,两头压住,三年里把GDP拉到5%,话刚放出来,市场和学界都开始看数据、看路径,讨论点铺开,讲的还是执行细节和时间表这些硬东西。   要理解这计划的迫切性,得先看巴基斯坦的账本有多难看。截至2025年5月底,外债快到22.6万亿卢比,相当于每个巴基斯坦人要背8万多卢比债务,这些年全靠国际援助和贷款续命,外汇储备刚过145亿美元,也就够撑4个多月的进口。   更头疼的是,2024到2025财年出口才321亿美元,进口却花了583亿,贸易逆差硬生生扩到262亿美元,手里的钱只出不进,财政早被压得喘不过气。   谢里夫想拉外资进来,本质上是找“输血泵”——既能缓解财政压力,又能靠投资带活本土产业,而中国显然是最关键的合作伙伴。 计划的核心抓手其实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扩展,这可不是喊口号,已经有实打实的动静。   11月初刚截流的巴拉科特水电站,坝高49米,能满足180万人用电,建设期间就给当地造了2000多个岗位,上游的SK水电站已经稳定发了一年电,俩电站凑一起能形成梯级开发,不光能少烧化石燃料,还能帮工业降电费成本。   交通方面更实在,乌鲁木齐到伊斯兰堡的货运航线3月份就通了,以前陆运要10天的货,现在3小时就能到,首航时海关2小时就放行了货,新疆的农产品和电子产品往南运,巴基斯坦的松子往北走,这条“空中走廊”直接打通了南亚链路的堵点。   这些基建一开工,工地要工人,建材要采购,运输要司机,就业岗位自然就冒出来,产能跟着爬坡,长期看确实能帮着压通胀、稳增长。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建什么”,而在“怎么管”。   巴基斯坦的基建项目从来不是缺规划,而是死在流程上。就说清关吧,海关对发票要求严到离谱,必须标6位商品编码、原产地,还要法人亲笔签字,有家电企业就因为没写“中国制造”,硬生生被征了反倾销税。   招投标更乱,以前有项目明明预算够,却因为招标不透明,钱被层层克扣,最后工程缩水一半。谢里夫这次提的“监管”可不是空话,资金怎么走账、合同条款怎么写、审计交给谁做,每个环节都得钉死。   比如中巴经济走廊的能源项目,要是电费回收机制没理顺,企业垫钱建了电站却收不到钱,下次谁还敢来投资?   还有特殊经济区的优惠政策,之前就有企业因为没及时交报告,被取消了关税减免资格,这些坑不填上,再好的计划也白搭。 区域里的变数也不少,最盯着这事的就是印度。   7月份印度外交部长直接跳出来反对中巴经济走廊延伸到阿富汗,嘴上说“克什米尔主权问题”,其实是怕巴基斯坦借走廊变强,自己在南亚的话语权被稀释。   印度之前搞过“香料之路”想对冲一带一路,结果不了了之,现在眼看中巴把交通、能源都连起来,自然坐不住。   巴基斯坦夹在中间得会说话,跟中国签能源合同要快,但涉及中美之间的敏感合作可能得缓一缓,毕竟要平衡周边节奏,不能刚拉来中国投资,又把美国那边的援助得罪了。   海上通道和陆路口岸的优先级也得排好,卡拉奇港的清关效率先提上来,红其拉甫口岸的通关时间再压缩点,货走得顺了,外资才敢来。 落到普通人的日子里,大家不管GDP数字,就看两点:菜价降没降,工作好不好找。   2024年通胀最高时,一袋面粉涨了近一倍,不少家庭得省着吃;能源短缺时,小作坊因为停电没法开工,老板裁员,工人失业。现在计划要是能推进,电站多了电费能降点,口岸通了蔬菜运输快了,菜价可能跟着落,工地和工厂招人多了,找工作也容易些。   但这都是“理想状态”,巴基斯坦历史上的经济计划多是“开头热闹结尾凉”,比如上一个基建计划因为跨部门扯皮,工期拖了三年,钱花了不少却没见效果。这次要是反腐跟不上,资金被贪了,流程减不了,部门之间不对账,别说三年到5%GDP,能稳住3%就不错。   说到底,谢里夫这计划是巴基斯坦的“背水一战”,靠中巴经济走廊拉投资、搞基建是最靠谱的路子,毕竟2024年中巴贸易额都突破200亿美元了,98%的商品能享零关税,中国企业也愿意投钱建电站、修航线。   但能不能成,就看能不能把“执行细节”抠到位:清关流程能不能从几天缩到几小时,招投标能不能全程公开,反腐能不能抓到真问题。   要是还像以前那样“雷声大雨点小”,市场会用脚投票,股汇先跌,企业撤资,普通人的菜篮子和钱包也不会说谎。   毕竟经济复兴从来不是喊口号,是要让每个巴基斯坦人真真切切感觉到:电费少交了,工作好找了,日子过踏实了。

0 阅读:38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