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火烧圆明园是八国联军干的,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纵火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只是后来“补刀”。 当时英法两国借着“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找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说白了就是想从清朝捞更多好处。 他们凑了两万五千多人的队伍,英军一万八千多,法军七千多,带着七十多艘英舰和三十多艘法舰,一路打到天津,又直逼北京。 咸丰帝吓得带着嫔妃逃往热河,只留下恭亲王收拾烂摊子。 联军打到圆明园门口时,园子里只有二十多个技勇太监抵抗,这些人哪里是洋枪洋炮的对手,很快就以身殉职,管园大臣文丰见大势已去,直接投了福海自尽。 接下来的场景就成了联军的强盗狂欢,法军先闯进去,一开始军官还下令不许乱抢,但士兵们看到满园的金银珠宝、名人字画,早就红了眼,先是偷偷揣小物件,后来干脆明目张胆地搬运,把能带走的都往自己怀里塞。 法军统帅的帐篷里堆满了绸缎刺绣,离开时光是运载赃物的马车就排了三百多辆,足足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完。 英军赶到后也不甘示弱,军官们甚至设立了“战利品委员会”,把抢来的东西集中拍卖,卖得的钱三分之二分士兵,三分之一归将领,活脱脱把强盗行径做成了“正规生意”。 抢完之后,英法联军觉得还不够,英国公使额尔金找了个荒唐的借口,说之前谈判时被清政府扣押的39名外交人员有21人遇害,要烧毁圆明园惩罚清朝皇帝。 可实际上,那些人质根本没被关押在圆明园,而是关在刑部大牢里,联军就是想找个理由掩盖抢劫的罪行,同时给清朝统治者致命一击。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国骑兵拿着火把闯进圆明园,四处点火,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浓烟在北京城的上空飘了两天都没散。 这座历经康熙到咸丰六代帝王、修建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皇家园林,占地350公顷,里面有一百多组建筑群,还有先秦的青铜礼器、唐宋元明清的名人字画等150多万件奇珍异宝,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安佑宫里近300名太监、宫女和工匠没来得及逃走,全被活活烧死在火海里,园子里珍藏的一万多卷珍贵图书档案也跟着化为灰烬,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结晶,就这么被强盗付之一炬。 再说说八国联军的“补刀”,1900年他们进京时,圆明园已经是一片狼藉,能烧的都烧了,能抢的值钱物件也被英法联军搜刮得差不多了。 但这些侵略者依旧没放过这片废墟,士兵们拆毁残存的殿宇亭阁,把能用的木料、石头运走变卖,还有一些没被英法联军发现的零散文物,也被他们顺手牵羊。 更过分的是,当时的土匪和一些当地人也趁乱涌入,把园子里的砖瓦、铜钉都扒下来卖钱,原本还剩下的二三十座殿宇亭阁,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彻底成了断壁残垣。 不过说到底,这些都只是后续的破坏,真正让圆明园从世界名园变成废墟的,还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那次纵火和掠夺。 之所以大家会记混,大概是因为两次事件都是列强侵华,都是“联军”的名号,再加上都是烧杀抢掠的恶行,就干脆打包记成了一回事。 但只要稍微捋捋时间线就清楚,1860年英法联军是主犯,1900年八国联军只是帮凶式的“补刀”。 如今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博物馆里,还藏着160多万件圆明园流失的文物,法国枫丹白露宫就有三万多件,光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至今还有四件下落不明。 那些被追回的鼠首、兔首,花了一百五十多年才回到祖国,这背后都是英法联军当年暴行留下的伤痛。 说起来也挺讽刺,当年英法联军打着“文明”的旗号,做的却是最野蛮的勾当,而这个历史误会,也提醒着我们,有些历史细节不能含糊,该是谁的账,就得清清楚楚地记在谁的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