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爆炸:生命与机器踏上共同进化之路!11月24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智能的未来形态,或许就藏在它自身的进化史中。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标志着生命史上一个古老进程进入了最新阶段——一个不断催生更复杂、更相互依存实体的引导性过程。起初,对摩尔定律的质疑很快被现实颠覆。从2019年谷歌Meena模型展现的理解能力,到后续模型的持续突破,如今人类已习惯要求AI回答各种艰深问题。这些模型虽会犯错,但人类亦然。若接受“智能本质是计算”的共识,那么运行良好的智能模拟本身就是智能——这是计算规模拓展的必然结果。 更深层的问题随之浮现。如果计算规模能催生AI,生物智能是否也是规模扩张的产物?研究表明,AI、生物智能乃至生命本身,可能共享同一源头。 预测——智能的基石19世纪就有观点认为大脑是预测机器。所有生命系统为维持生存都需要预测建模,行动与反馈形成优化循环。捕猎中的相互预测就是明证。这种预测博弈催生了智能进化的军备竞赛:更聪明的捕食者迫使猎物提升智慧,反之亦然。 社会性物种面临更强进化压力。择偶、协作等行为都依赖心智预测,个体越智能,越能预测他人,而他人也因此更智能、更难预测。这种正反馈引发“智能爆炸”,在社会性动物中可见大脑的快速进化。个体智能提升推动群体智能强化,分工协作让社会单元实现登月、芯片制造等超个体成就。 共生演化——复杂性的引擎从细胞到社会昆虫,生命史上的每次重大转变都遵循相同规律:独立个体通过共生协作创造出超级实体。水平基因转移、共生菌定植等现象持续催生新能力生物。这种“共生生成”机制为进化指明方向,当部件合并为超级实体,生命便从简单迈向复杂。过去十亿年间,该过程催生了神经系统、动物社会乃至技术文明。 21世纪算力发展印证了这一规律:芯片设计从追求单核速度转向多核并行,这正是现代神经网络AI崛起的关键——依赖海量单元协同工作的“技术共生演化”。 从恒温器到通用计算即使在最简单系统中,计算也已萌芽。能维持自身存续的恒温器就在执行基础计算,这种“如果…那么…”的逻辑是智能的最初形态。图灵提出的通用机构想,则为此后所有计算奠定了基础。 智能的未来正沿着共生与并行之路前行。生命与机器同源共流,在彼此塑造中迈向不可预知的复杂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