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啥在垓下丢弃十万楚军,只带800精骑突围?原因很现实。 十万楚军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在这个生死关头,项羽放弃了整个军队,仅带800精骑试图突围。这个决定,表面上看是勇气的体现,但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现实的原因。 从楚汉之争的初期,项羽凭借其过人的勇武和胆略一度占据上风。尤其是在灭秦之战中,项羽依靠个人英雄主义迅速建立了威名,成为各地士兵心中的英雄。然而,正是过度依赖武力和个人英雄主义,最终将项羽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相比之下,刘邦则展现了更为深思熟虑的领导风格。刘邦善于广纳贤才,团结人心,尤其是借助了如韩信、张良这样的谋士,成功实施了多次巧妙的战略。项羽在战争中缺乏这方面的优势。他一方面不擅长合作,另一方面又时常高估自己的判断力,缺少了有效的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 更为致命的是,项羽在战争中对忠诚谋士的轻视。鸿门宴时,范增曾多次提醒项羽,趁机解决刘邦,但项羽却因个人犹豫,错失了这次关键的机会。 随着战争的推进,项羽的形势愈发严峻。垓下之战时,刘邦通过分兵合围的策略,把项羽的十万大军围困得水泄不通。项羽原本以为能够凭借勇气与敌人拼死一搏,但他忽略了战略布局和后勤保障的问题。尤其是在粮草告急、士气低落的情况下,项羽的军队根本无法再展现出昔日的威力。 在这样的困境中,项羽终于意识到,突围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与死亡搏斗的最后尝试。面对四面楚歌的局势,项羽作出了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他放弃了十万楚军,只带800精骑试图突围。 然而,这一突围并未带来希望。项羽虽然勇敢,但他的突围行动由于敌军包围的封锁和突围的计划疏漏,最终失败。 项羽的悲剧,表面上是个人的失败,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长期忽视了与下属的合作,过于依赖自己的勇气,未能妥善调配军队资源,并且在决策中没有尊重人才与意见。项羽的决策不仅缺乏战略眼光,也未能及时调整应对局面,最终导致了他和楚军的全面崩溃。 项羽是楚国王族后裔出身显赫,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领袖气质,且自负其能。青年时期,他便以身手卓绝、胆略非凡而受到许多人的敬仰。项羽在灭秦的过程中,凭借勇武击败了大量敌人,且不失人心,在楚军中拥有极高威望。 然而,项羽的领导方式过于依赖个人英雄主义,忽视了组织内部的团结与协调。他与刘邦的楚汉之争,虽然多次上演精彩战役,但由于项羽在政治和军事策略方面的短板,最终未能胜利。 项羽的悲剧教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领导不可以仅仅依靠个人的勇猛和战术,更需要长远的眼光、团队的协作以及对人才的重视。


海阔天空任鸟飞
项羽突围为江东子弟北逃匈奴吸引注意力。项羽死了,匈奴起来啦,非常能打,这就是楚军部分主力北逃成了匈奴主力。史记没有记载,这是迫于压力。
论语 回复 11-26 09:48
十面埋伏逃个屁呀!史记没记载,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明亮火焰 回复 11-26 16:54
史书没写你怎么知道的呀?南方人逃到北方去?
北地
项羽突围失败了么?分明成功了啊,到乌江边,有人来接,是项羽自己说他带八千子弟渡江,如今只剩他一人,是他自己放弃了坐船逃生的机会,不是项羽突围失败。
一别经年 回复 11-26 13:53
是的,这家伙成功突围,就是脸皮薄,换刘邦绝对不会自杀
用户16xxx76 回复 11-27 02:21
接个毛,当时这家伙在楚地也不得人心。我们那里穿下来的是当时楚地的人把过江的船全部凿沉了,不想让他回去继续在楚地称霸王。他嘎了楚怀王贵族也不支持他,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这家伙动不动就屠城都怕他。这是我们族谱传下来的,就是那个抱着大腿的老祖宗写的,给的祖训就是要与人为善不要失了人心,
用户10xxx87
不逃有赢的可能吗?彭城之战后,楚军就没有打过一次胜仗,估计被组建的秦骑兵干出屎。
近朱者
你是如何把放弃大军自己带800亲兵悄悄突围视为有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