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突然宣布了:东京将严密戒备地区内任何潜在安全危机,日本对台湾的立场没有变化。顺着这话往下看,他挑的地点耐人寻味——石垣岛,离台湾东侧大约300公里。石垣岛已不是普通旅游地。 日本西南诸岛的军事化进程,已成为东亚安全格局中一道醒目的裂痕。这些岛屿从九州南端延伸至冲绳群岛,形成一条天然的战略屏障,本以珊瑚礁和热带风光著称,却在近年逐步转为军用节点。2023年,陆上自卫队在石垣岛正式启用驻屯地,配置八重山警备队、第348地空导弹连和第303岸舰导弹连,总兵力达570人。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南西转移”防卫重心的系统工程。宫古岛上,720名官兵把守海峡要冲,配备多型导弹;奄美大岛和与那国岛则部署沿岸监视部队和电子战分队,间距控制在200至300公里,形成点线结合的防御链条。 2025财年防卫预算中,西南方向拨款3870亿日元,比五年前增长近40%,资金主要用于导弹升级和基础设施改造。12式反舰导弹射程已扩展至900公里以上,未来将达1500公里,能覆盖台湾东部海域;03式中程防空导弹则强化岛屿拦截能力,搭配F-35隐身战机,形成高低搭配的空中屏障。日本防卫省强调,此举旨在应对“二战后最严峻的安全环境”,但从实际效果看,它更像一张投射至宫古海峡的监控网。该海峡宽约250公里,是中国海军舰艇外出的主要通道,雷达设施覆盖周边空域,指挥中心24小时运转,实时追踪船只轨迹。这种部署,不仅提升了日本的快速反应阈值,还与美日同盟深度融合,美国海军不时在冲绳补给,联合演习交换战术数据。 小泉进次郎于11月23日抵达石垣岛,这是上任后首次南下巡视,行程涵盖驻屯地、导弹阵地和雷达站。视察中,他强调提升自卫队应对能力,以守护岛民和平生活,但选择石垣岛作为首站,位置的敏感性不言而喻。该岛距台湾东部海岸线直线300公里,导弹射程可直达其北部,雷达探测范围已延伸至台湾岛周边。相比之下,与那国岛虽距台湾仅110公里,却更侧重电子干扰和监视;石垣岛则作为中段枢纽,连接宫古和冲绳,形成立体威慑网。小泉的表态,重申日本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未变,即不介入内政,但同时指出需加强威慑以防外部威胁。 从更广视角看,日本的岛链部署源于长期的战略焦虑。2016年起,自卫队在与那国岛设立160人监视部队,2019年扩展至奄美和宫古,2023年石垣基地启用,形成“袖珍岛链”雏形。到2025年,这一链条已配备130座弹药库,储备远程导弹,确保高强度作战14天补给。冲绳岛作为指挥中枢,第15旅团扩编至4000人,新增步兵团和岸舰导弹部队,升格为师级“冲绳防卫集团”。这些举措,表面是为岛屿防卫,骨子里却瞄准台海动态。日本《国家防卫战略》首次提出“举国防卫体制”,整合经济、军事和外交资源,推动民用机场如那霸和石垣港军民两用化,跑道延长至2400米,支持C-2运输机起降。这种“公共基础设施整备”,虽标榜战时应急,实际扩大了自卫队的机动空间,也暴露了日本对大陆崛起的应对逻辑:通过前沿据点,构建“防区外打击”能力。 然而,这一布局的代价显而易见。冲绳县民调显示,61%居民担忧军事化加剧紧张,他们指出夜间演习干扰生活,海域限制捕鱼,道路封锁延误通勤。石垣岛原为日台民间交流桥梁,如今导弹取代渔港,居民生活被战略需求裹挟。日本政府虽承诺通报部署细节,但地方反对声浪未止,高市早苗首相的“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论调,更让岛民感到被推向前线。这种内部分歧,折射出日本决策的矛盾:一方面借同盟提升自主性,另一方面惧怕真冲突引火烧身。历史经验显示,前沿角色往往伴随复杂后果,日本正走上一条需谨慎权衡的钢丝。 11月24日,我国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日本在西南诸岛部署进攻性武器,是刻意制造紧张,挑动军事对立,与高市涉台言论一脉相承,极其危险,需要国际社会警惕。该部署压缩战略缓冲,增加误判风险,实质将日本绑上美国战车。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涉,中方敦促日方停止借口扩张军力,深刻反省历史,坚持和平道路。外交部强调,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迎头痛击。 在经济层面,反制已初现端倪。截至11月24日,12条中日航线全线取消,中国航空公司暂停赴日预订,旅游警示升级,影响日本观光业。中国游客贡献日本旅游经济20%以上,此举直接冲击当地民生。日本企业对华依赖度高,供应链中断风险放大,高市政府的强硬姿态,换来的是双边关系冷却。国际社会亦表关切,联合国重申第2758号决议,日本无权干涉台湾事务。东盟国家呼吁区域稳定,日本的“正常化”议程,恐成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