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尽天良!近日,浙江杭州,一女子生下女儿,花18800元请了月嫂,孩子刚满23天,晚上醒来,月嫂给孩子喂奶,直接就把孩子呛到,月嫂没有停下,反而继续给孩子喂奶,直到女子丈夫发现,孩子嘴唇发紫,最终孩子死亡...... 那个夜晚的监控画面定格在凌晨三点。奶瓶歪斜的角度让乳汁灌得太急,新生儿细弱的咳嗽声像小猫呜咽。月嫂困倦地打着哈欠,手臂机械地继续倾斜奶瓶。当父亲从浅睡中惊醒时,婴儿的啼哭早已停止,只剩奶渍在嘴角凝固成苍白的印记。 18800元的中介合同还放在床头柜,烫金封面印着"专业护理"字样。产妇坐月子喝的催奶汤还在厨房冒着热气,全家人严格照着营养师食谱准备餐食。谁也没想到最基础的喂奶动作会成为致命环节。婴儿床上挂着没来得及取下的安抚玩具,那是外婆亲手缝的香囊。 涉事月嫂的培训证书显示她刚结束七天速成班。教材第三章写着"新生儿喂养注意事项",书页崭新如初。她的手机聊天记录里,同时接着三户家庭的预约。在这个缺少监管的行业里,很多人把照顾生命的工作当成流水线作业。 失去孩子的母亲整日抱着未拆封的奶粉罐发呆。孕妇学校发的《育儿手册》还别着书签,正好翻到"满月照拍摄技巧"。家人不敢撤掉婴儿床,也不敢收起那些巴掌大的连体衣。整个家变成一座悲伤的纪念馆,每个角落都在重复那个夜晚的噩梦。 网友"春风化雨"说:我坐月子时请的月嫂连尿布都换不利索,后来发现她之前是餐馆洗碗工。另一位"平安是福"留言:正规医院护工都要三个月培训,这些中介把行业搞得乌烟瘴气,必须严格整治。 家政平台依然在推送"金牌月嫂"广告,首页滚动着客户好评。那些戴着口罩的微笑照片背后,藏着多少没经过严格筛选的从业者。新生儿父母们仔细对比着服务套餐,却看不到隐藏在漂亮简历背后的风险。 当我们在母婴店仔细比对奶粉成分时,是否想过养育生命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慎重?在选择照顾新生儿的人选时,除了价格和口头承诺,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保障安全?那些速成班颁发的资格证书,真的能衡量一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吗?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当这样的悲剧发生时,你们认为该如何建立更可靠的保障体系?在聘请护理人员时,你们会通过哪些方式来确认他们的专业能力?对于家政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习惯孤单
自己都不上心还想指望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