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

涵山不吃亏 2025-11-26 15:45:26

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里面有大量义务工作者的隐含成本,很多物资的价格也是被压低的。而且支出的大量基建费用也很难核算进去,当时的北京正在城市建设的最巅峰,多花点也可以接受,反正本身也需要做基建,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基建的需求,成本上就完全划不来了。 说起奥运会,大家可能还记得08年北京那场盛事,鸟巢水立方闪闪发光,全世界都盯着看。那时候中国经济正起飞,申办奥运就是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我们不光会赚钱,还会办大事。结果呢,办是办成了,但账本一翻开,就发现这事儿真不便宜。官方数据说奥运组委会收入205亿,支出193亿多,赚了10多亿,看起来挺美。可这只是表面账,里面藏着不少猫腻。志愿者那块儿就够头疼的,招了10万多人,培训服装啥的花了14亿多,但他们干的活儿值多少钱?很多人请假不上班,时间成本算下来得翻倍。物资采购也压价压得狠,钢材水泥供应商让利20%,短期省了钱,长远看供应链吃亏,质量把关还得加班加点。 再看基建,这才是大头。总投入超3000亿,场馆建了31个,新建12个,改扩建11个。鸟巢花了34亿,占地21公顷,能坐9万人,水立方也差不多。地铁拉长了好几条线,道路从双车道变六车道,空气监测站到处装。这些钱当时扔进去,北京正好在高速建城,奥运就当催化剂了,多花点也值,居民出门方便了,城市面貌亮堂了。可现在呢?奥运过去17年,北京基建需求变了样,不再需要那么大规模砸钱。场馆维护每年几亿,鸟巢闲着的时候像个空壳子,好不容易转成演唱会场,回收点票钱,但远不够成本。全球奥运都这样,雅典04年花了160亿,场馆现在荒着,成了希腊债务炸弹。蒙特利尔76年欠了15亿,还了30年,体育场叫“大O”变“大欠”。东京奥运本来预算15亿,结果疫情一闹飙到200亿,门票旅游全黄,纳税人哭晕。 为啥中国没再申夏奥?简单,性价比低。08年那次是特殊情况,得借奥运刷国际形象。那会儿西方媒体老说中国封闭落后,东亚病夫帽子甩不掉。奥运一办,开幕式卷轴一展开,焰火一冲天,全世界看呆了。报道从质疑变赞叹,中国组织力、科技水平刷屏。旅游爆了,北京接境外游客300万,基础设施拉动就业600万。账面赚了,面子也赚了,国家自信心爆棚。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经济体量大,软实力渠道多,社交媒体、国际展会啥的,随便一发就能覆盖全球。干嘛非得砸几千亿办奥运?再说奥运越来越政治化,西方国家爱拿人权说事儿。22年冬奥,美国不派外交团,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跟风,五眼联盟齐上阵,借机施压。疫情那会儿东京空场办,损失惨重,风险高得吓人。申办热情全球降温,24年和28年夏奥就俩城市抢,奥运会从嘉年华变烫手山芋。 中国聪明,转向务实路子。不再追大综合赛事,挑性价比高的办。冬奥22年办了,北京重用08年场馆,预算控制在30亿刀左右,赚了3.5亿,基础设施像高铁和公路本来就得建,顺带奥运用。之后专注冬运,冬奥会后,滑雪冰球啥的参与率蹭蹭涨,产业值从460亿刀长到530亿。学校里加了上千个冰雪课,学生200万受益。奥运遗产转民生,北京奥组委办体育文化节,每年8月8日在奥运公园搞,40多项活动,夏冬两季都玩,健身传统艺术全覆盖。志愿者体系也升级,全国推广奥运经验,基层健身路径建起来。体育产业整体起飞,08年后增长飞快,教育节目惠及4亿年轻人。申奥不再是唯一王牌,中国办赛看需求,专业赛事多来点,像世锦赛、亚运会,成本低见效快。 全球奥运经济账算下来,亏的多赚的少。洛杉矶84年是例外,靠市场化赚了2.3亿刀,没新建场馆,全用现成的,赞助门槛高,企业抢着掏钱。亚特兰大悉尼伦敦学着点,但后来又跑偏,花超预算。奥运会从生意变慈善,IOC反思,推可持续轻资产,别再乱搞大工程。蒙特利尔东京的债早该醒醒。中国08年超值,3000亿投出去,形象提升自信点燃。可现在国人态度理性了,问卷里80%人不盼再申奥。奥运若想破局,得改改老毛病,经验还能照体育路。中国办赛更接地气,未来多办小而美,少点烧钱包袱。 说到底,奥运是双刃剑。办好了扬名,办砸了背债。中国一次够了,够典型够经典。以后看情况,挑对的办,别硬上。老百姓日子过好,比金牌堆山还实惠。

0 阅读:1
涵山不吃亏

涵山不吃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