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穆朗玛峰上搬一具尸体下来,起步价要7万美元!因为价格太高,至今有340多具登山者遗体留在山上,仅去年就新增12具。 这些遗体,大多保持着倒下时的姿势,有的蜷缩在雪地里,有的还握着登山杖。 登山者们会用小红旗标记遗体位置,一方面是提醒后续登山者避让,另一方面也算一种纪念。 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绿靴子”的泽旺·帕卓。1996年,这位印度边防警察和队友成功登顶后,下山途中突遇暴风雪与队友失散,躲进一处雪沟避寒时,被极端严寒和缺氧夺走生命。 他那双荧光绿登山靴格外醒目,几十年间,成了冲顶路上的“天然路标”,而家人因14万美元的高额运尸费,始终没能接他回家。 另一位广为人知的是“睡美人”弗朗西斯·阿森蒂夫。1998年5月,这位美国女登山者和丈夫谢尔盖一同挑战珠峰,成功登顶后,成为首位无氧登顶的美国女性。 可下山时,两人因未带供氧设备行动迟缓,又遭遇恶劣天气被迫分开。 谢尔盖下山求救时不幸坠崖,弗朗西斯独自留在雪地中。一支英国登山队发现她时,因自身氧气不足无法救援,最终她在原地安详离世,“睡美人”的称号也由此传开。 为啥这些遗体一直留在山上?原因是搬运难度太大,成本高到离谱。把一具遗体从8000米以上运下山,费用高达7万美元,相当于49万人民币,这还只是运输成本。 8000米以上的高空,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三分之一,普通人在这连呼吸都困难,更别说抬着遗体移动。而且这里常年刮着十级以上大风,气温低至零下40度,直升机根本无法在这个高度稳定悬停,只能靠人力一点点往下搬,风险极大。 如今能挑战珠峰的人,大多离不开夏尔巴人的支撑。这群“喜马拉雅的儿子”,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世代在高海拔生活。他们天生耐缺氧、抗严寒,心肺功能远超常人,被戏称长着“第三片肺”。 从大本营到8000米以上的营地,所有帐篷、氧气罐、食物甚至安全绳,都要靠他们背上山。他们要在冰裂缝遍布的“恐怖冰川”开路,在垂直冰壁上固定长达数千米的路绳,为后续登山者铺就生命通道。 他们背负的重量常达几十公斤,在缺氧环境中一步步攀爬。 有夏尔巴人创下纪录,从大本营登顶仅需8小时10分钟,而普通登山者要花三四天。 可这份勇气背后是高风险,珠峰遇难者中三分之一是夏尔巴人。 更令人唏嘘的是,他们的报酬远不及欧美向导。一季辛苦下来,夏尔巴人仅能赚3000到5000美元,而欧美向导能拿到13万到35万美元,差距高达4到6倍。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现实:一是专业认证门槛不同,全球公认的国际高山向导资质,夏尔巴人仅有50人左右持有,欧美向导大多经过系统训练,且持证上岗。 二是服务定位有区别,夏尔巴人多承担开路、运物资等体力型工作,欧美向导主要负责行程规划、风险预判和救援决策。两种因素相加,导致差距巨大。 总体来说,攀登珠峰是有门槛的,相信每个登山者,都是做足了准备,没有人是为了死而上去的。 死在这里的人,也都是有丰富的经验,经过严格训练的。但珠峰环境实在太过恶劣,无法确保100%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