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的极端言论,西方媒体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发言。日本就是“香蕉国”,黄皮肤,白内心。基于政治制度、资本主义阵营等等原因,日本和欧美走得很近,属于西方阵营。 11月21日,《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直指问题核心:“对于台湾问题,高市早苗公然发表的言论并非明智之举。” 字里行间的批评,实则是对这种政治短视的直白否定——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煽风点火,无异于触碰红线。 三天后的24日,法国《世界报》的文章更是撕开了日本右翼的伪装:“日本右翼正通过强调日本列岛面临危险来煽动国民不安情绪,试图使军备扩张正当化。” 文末那句“上任一个月,便引发了对华紧张局势的升级”,像一记精准的讽刺,点出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何其轻率。 为何向来与日本同处阵营的西方媒体会如此不留情面?答案藏在高市早苗的行事逻辑里。这位上任不久的政客,似乎笃信“强硬即政治正确”,不惜以牺牲中日关系为代价,换取国内右翼势力的支持。只是,这种以“硬朗”为名的表演,本质上是对地区稳定的漠视,更是对日本民众长远利益的背叛。 日本民众或许一时被煽动,但历史早已给出警示:乌克兰的“强硬”换来了国土破碎,萨达姆、卡扎菲的“强硬”最终导致政权覆灭。国家的安全从不在空洞的叫嚣中,而在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务实的外交策略里。 如今的日本,早已不是二战前那个能在亚洲肆意扩张的“强国”;如今的中国,更非百年前任人宰割的弱国。制造业体量稳居世界第一,军事科技跻身全球前列,北斗系统实时监控区域动态,防空雷达织就天网——任何试图在台海兴风作浪的图谋,都将在绝对实力面前化为泡影。 西方阵营的反应更具说服力。俄乌冲突中曾与日本共同制裁俄罗斯的欧美国家,此次却集体沉默。就连20国峰会上的马克龙,看向高市早苗的眼神里,都难掩一丝“闹剧旁观者”的无奈。他们比谁都清楚,在中美博弈的棋局上,日本的鲁莽挑衅,不过是给本就复杂的局势添乱。 这样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让日本自食苦果。经济上,中日贸易的紧密联系将首当其冲;安全上,地区稳定的破坏会反噬日本自身;国际形象上,试图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只会让其“和平国家”的伪装彻底撕裂。 当一个国家的政客沉迷于煽动对抗而非理性对话,当决策被极端情绪裹挟而非长远利益主导,等待它的,必然是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惩罚。日本若不及时悬崖勒马,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