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一位南方的家庭妇女将三个骷髅头晾晒在院子里。 这事要是搁现在,怕是要闹翻天,但在清末那个年头,这院子里的一幕,藏着的可不是什么鬼怪故事,而是一个普通家庭在乱世里的求生法子。 王氏嫁给刽子手丈夫那会儿才16岁,本以为嫁个吃官粮的能安稳度日,后来发现这安稳背后全是难处。 丈夫每月拿着比衙役高不少的俸禄,可街坊见了就跟见了瘟疫似的,孩子们在学堂也总被欺负。 家里俩娃要吃饭,丈夫那点银子扣去给官老爷打点,剩下的根本不够用。 王氏不是一开始就动了骷髅头的心思。 她先是在后院种菜养鸡,后来跟着镇上老中医学了点草药知识,谁家头疼脑热就送点药汤,换些杂粮度日。 直到那年春天官府斩了几个没人认领的江洋大盗,看着乱葬岗上暴露的尸骨,她心里突然有了个念头,这骨头,或许能变成钱。 处理骷髅头的活儿,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王氏却做得有条有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用艾草和陈皮煮上一大锅水,把骨头放进去咕嘟咕嘟煮上两个时辰。 她说这样既能去味又能杀菌,本来想让丈夫帮忙,可他每次刚靠近就干呕,最后只能自己一点点剥离软组织。 打磨雕刻的时候,她总念叨着“这可不是害人的东西,是活命的本钱”,手上的凿子却从没抖过。 骨头晾干后泛着乳白色的光,雕成莲花模样的烟嘴,拿到集市角落摆摊。 第一个买主是个走南闯北的货郎,盯着骨雕看了半晌才问价,付了钱揣进怀里就走。 后来镇上开始有人传“王屠户家媳妇卖鬼骨头”,可总有人偷偷摸摸来买,尤其是那些跑码头的商人,觉得这玩意儿镇邪。 清朝倒台那年,丈夫突然没了差事,在家里唉声叹气了好几天。 王氏把攒下的钱拿出来,说这骨雕生意还能做。 她开始收罗牛骨马骨,雕些花鸟鱼虫,反倒比以前更红火了。 镇上的人慢慢也就不说闲话了,毕竟谁也不能跟活命的本事过不去。 现在回头看,王氏那会儿的做法确实惊世骇俗,但在那个饿殍遍野的年代,她没偷没抢,靠着自己的手艺让一家人活下来。 那些晾晒在院子里的骷髅头,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母亲为孩子挣口粮的工具。 或许这就是底层百姓的生存哲学,日子再难,总能从石头缝里找出条生路来。 如此看来,历史书上那些宏大叙事背后,藏着多少像王氏这样的小人物故事。 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却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时代的洪流。 这些沾满烟火气的生存智慧,可能比任何史书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