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现在宁愿等网约车,也不坐出租车?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出租车,已经彻底活成了自己当年最瞧不起的样子,价格不透明、服务看运气、体验像开盲盒。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今年的数据表明,网约车已经占据61%的市场份额,而传统出租车的份额只剩28%,前三季度全国巡游出租车客运量还同比下降了5%,这不是用户矫情,是出租车行业自己把口碑作没了。 先说最让人诟病的价格不透明,这简直成了出租车的通病。 11月19日就有乘客投诉,从酒店到高铁站30多公里的路程,被出租车司机收了280元,可正常打表也就80到90元,翻了三倍还多,就算打了投诉电话,最终也是不了了之,这不是明着纵容宰客么。 深圳更离谱,11月15日有机场乘客反映,出租车司机在他没上车时就提前打表,光等候费就多收了20元,全程下来花了122元,这种“趁人不备”的加价套路,比抢钱还难看。 还有四川阿坝州,10月21日晚有游客和出租车司机约定160元接送,结果司机拖延40分钟后临时涨价到300元,不答应还追着辱骂,导致游客错过高铁损失上千元,经查这司机还是违规跨县营运,专挑晚间游客下手。 反观网约车,下单前就把起步价、里程费、附加费列得明明白白,预估金额和实际支付差不了几块钱,这种明明白白消费,谁不乐意选? 再看服务,出租车现在真是“看运气”服务,遇到好司机是万幸,遇到糟心的能气一整天。 11月13日凌晨,深圳福田有外国乘客想打车去附近酒店,司机嫌路程近不赚钱,直接拒载还建议乘客换车,车载视频拍得很清楚,最后也被执法部门立案处罚。 这种挑客拒载的情况不是个例,很多司机在机场、高铁站挑肥拣瘦,长途单抢着接,短途单甩脸子,完全忘了出租车是城市公共服务窗口。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车内环境,有的出租车座位上满是污渍,脚垫下全是垃圾,车窗灰蒙蒙的,空调还带着异味,反观网约车,平台有明确的卫生要求,司机为了好评还会主动保持整洁。 更关键的是,网约车有评价体系,服务不好可以打差评,司机还会被平台处罚,可出租车呢,投诉了往往是“调查”后没下文。 12328热线虽然畅通,但很多地方处理周期长,乘客维权成本太高,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懒得投诉,直接选网约车得了。 最让人没安全感的,还是体验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辆出租车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是计价器失灵的“问题车”,可能是绕路绕到你怀疑人生的“导航盲”司机,也可能是没营运证的“李鬼车”。 潮州交通运输局11月25日通报,专项整治以来,已经查处301宗出租车违法违规案件,其中巡游出租车就有124宗,不乏线下收费、故意绕路等乱象。 有乘客吐槽,坐出租车想走最短路线,司机偏说“这条路堵车”,硬要绕远路多收费,你质疑两句还遭白眼;还有的司机开车时抽烟、打电话、加塞变道,完全不顾乘客安全。 而网约车呢,司机信息、车辆照片、行驶路线全程透明,还能分享行程给家人,车内有录音录像,遇到问题平台能快速介入,这种确定性的体验,比出租车的“盲盒式”服务让人放心多了。 如此看来,出租车之所以活成今天这副模样,核心是行业固步自封、监管滞后,还把自己的优势全丢了。 当年出租车瞧不起黑车价格乱、服务差,如今自己却深陷价格不透明的泥潭;当年靠着正规牌照、统一管理吸引乘客,如今却在服务规范上远不如网约车。 济南的出租车司机每月要交5300元份子钱,大部分收入都被企业抽走,为了多赚钱只能靠加价、拒载、绕路,而网约车司机虽然也有平台抽成,但至少有灵活的接单机制和透明的计价规则。 更讽刺的是,很多城市推行“巡网一体”改革,让出租车接入网约车平台,结果司机订单量立马提升,这说明不是乘客不买账,是出租车行业的老模式跟不上时代了。 现在南京、深圳等城市已经在尝试改变,南京的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共享订单池,深圳上线了出租车智慧生态平台,让行程透明化,这些改革都让出租车的口碑有所回升。 但更多地方的出租车行业还在抱残守缺,以为靠着牌照垄断就能高枕无忧,却忘了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 今年的数据已经敲响了警钟,网约车的渗透率还在持续增长,自动驾驶出租车也开始试点,如果出租车行业再不醒悟,继续抱着价格不透明、服务看运气的老毛病不改,迟早会被市场彻底淘汰。 当年的骄傲变成如今的尴尬,不是网约车太强势,是出租车自己把路走窄了,想要赢回乘客,就得先找回当年的初心,把透明、靠谱、优质的服务重新捡起来,否则再怎么抱怨被抢走市场,也没人会同情。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