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这几天特别高兴,他们发现日本各大热门景点人少了七成,日本人说,中国人这些天不来日本,日本一下子变得舒服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话说得真是无知者无畏,他们怕是不知道,这份所谓的“舒服”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流失、成千上万的岗位要丢,甚至自己亲手砸了经济的饭碗。 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直接发了最高级别旅游提醒,让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紧接着文旅部、教育部同步跟进,多家航空公司开放日本航线免费退改,造成这一切的,全是日本的作死操作。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国会公然把“台湾有事”说成日本“存亡危机”,暗示要武力介入中国内政,这是二战后日本首相首次如此露骨挑衅。 再加上今年以来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高发,电信诈骗、暴力袭击接连发生,更别说日本现在因为首相的言论,煽动得民众群情激奋,部分涉及中国受害者的案件至今没侦破,安全环境持续恶化,谁还敢冒着风险去送钱? 短短半个月,东日本国际旅行社的中国团取消比例,就从一成飙到七成,12月的研学团、交流团全没了,这才让日本景点“清净”了,可这份清净是用真金白银换的。 日本人嘴里的“舒服”,其实就是短视到极致的自我麻痹,他们只看到景点不挤了,却没看到背后的经济灾难已经找上门。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游客占日本外国游客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消费额却高达1.6443万亿日元,占全球赴日游客消费的核心份额,人均消费1.3万元人民币,是韩国游客的2.3倍、美国游客的1.7倍,妥妥的“消费引擎”。 现在这引擎停了,东京银座的药妆店导购闲得发呆,中国游客专用收银台砍了一半,面膜、保健品堆在货架上积灰。 浅草寺附近的餐饮店营业额直接腰斩,海胆等食材进货量大幅缩水,老板们急得团团转却没辙。 北海道的高端滑雪度假村更惨,原本冬季中国游客占比能到45%,今年11月住宿订单取消70笔,12月的冰雪节旺季眼看要泡汤,不少高端民宿只能挂到转让网站上,转让件数飙到原来的6倍,理由全是“订单骤减,现金流断裂”。 更要命的是,这冲击早就不止旅游业了,已经蔓延到日本经济的方方面面。 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未来一年日本光旅游消费就要损失2.2万亿日元,约合1011亿人民币,能拉低GDP0.36个百分点,要知道日本全年潜在增长率才0.6%,这一下就砍掉了一半还多。 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每减少100万中国游客,就有2.3万个就业岗位受影响,而中国游客直接间接给日本创造了60万个岗位,从免税店店员、中文导购到旅游大巴司机、民宿管家,这些人的生计全靠中国游客。 现在订单没了,不少小工坊已经面临停工,东京股市里旅游相关板块集体下挫,寿司郎、优衣库这些依赖中国市场的品牌股价也跟着承压,这哪是“舒服”,分明是在往经济悬崖上跳。 日本人之所以敢这么狂妄,其实是被军国主义情绪冲昏了头,忘了自己的经济有多依赖中国。 他们一边让首相发表涉台挑衅言论,一边修改教科书淡化侵略历史,还想扩军备战要把防卫费提到GDP的2%,以为有美国撑腰就能为所欲为,却忘了中国不仅是他们的旅游大金主,还是最大贸易伙伴。 2024年中日贸易总额达3083亿美元,日本的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核心组件要靠中国市场消化,农产品、化工原料也大量从中国进口,这种“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不是靠几句狂妄言论就能割裂的。 现在他们嫌弃中国游客“吵”,却忘了中国游客的消费,相当于日本全年国防预算的1.2倍,是在给他们的经济输血。 他们以为少了中国游客还有别人,可东南亚游客的消费力只有中国游客的三分之一,欧美游客也补不上这个缺口,这种替代根本不成立。 更讽刺的是,中国游客不来日本,转身就去了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海南的离岛免税销售额同比激增152%,国内红色旅游热度涨了210%,我们有的是替代选择,损失的只是一个不尊重我们的目的地,而日本失去的是支撑经济的重要支柱。 那些喊着“舒服”的日本人,大概率是没感受到生计压力的右翼分子,真正靠旅游业、零售业吃饭的普通日本人,早就急得如坐针毡,纷纷呼吁政府改善对华关系。 可日本政府还在执迷不悟,高市早苗11月21日还嘴硬说涉台立场没改,这种政治冒险最终只会让普通民众买单。 如此看来,日本人的“舒服”就是自欺欺人的假象,是短视和傲慢催生的幻觉,他们忘了历史教训,也低估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情感,更看不清自己的经济软肋。 中国游客不是非去日本不可,但日本经济却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滋养,等这股“舒服”的劲头过去,面对空荡荡的店铺、流失的岗位和下滑的GDP,日本人就该明白,他们丢掉的不是“吵闹”的游客,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双边关系的根基。 这份所谓的“舒服”,迟早要变成追悔莫及的“难受”,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必然结果,怨不得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