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曹操挑衅,袁绍大怒,忙问身后众将谁敢上前迎战?此时帐下一员小将挺身上前,此人正是袁绍第三子袁尚。 按说这阵前请战本是常事,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对决,竟成了袁家命运的转折点。 袁尚那会儿刚二十出头,不仅继承了袁家俊朗的基因,手里功夫也不含糊。 史料里说他"貌美",放在现在怕是能直接出道,但人家偏要靠实力吃饭。 当年对阵曹操部将史涣,他先佯装败退,等对方追上来时突然回身一箭,正中史涣左眼,这一手骑射功夫在整个三国都排得上号。 单论战场上的表现,袁尚比他大哥袁谭强得多,可问题就出在袁绍的偏心眼上。 本来按东汉规矩,家业该由长子袁谭继承,袁绍偏偏因为喜欢袁尚的长相,总琢磨着废长立幼。 这种事在世家大族里简直是捅马蜂窝,刘表家就是前车之鉴,可袁绍愣是没吸取教训。 他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得住场子,公元202年一咽气,审配这些谋士立刻拥立袁尚继位,袁谭气得直接在黎阳自立门户,兄弟俩当场撕破脸。 这时候曹操怕是最有体会,本来想强攻河北还得费点劲,这下倒好,袁家自己先打起来了。 郭嘉给他出主意,让他先去打乌丸稳固后方,坐看二袁互掐。 就这么着,曹操在公元198年北征乌丸,等他腾出手来,袁谭和袁尚已经打得两败俱伤。 《三国志》里写"谭败走平原",袁尚还穷追不舍,完全没意识到曹操的大军已经压境。 邺城被攻破的时候,袁尚正在和袁谭火并,等他回头想救老家,才发现根本来不及。 公元204年,曹操大军围城,袁尚带残部逃往中山,后来又去幽州投奔二哥袁熙。 本来想在幽州重整旗鼓,可没想到曹操派张辽一路追杀,兄弟俩只能继续往北跑,最后落脚辽东公孙康那儿。 公孙康这人精得很,他知道收留二袁等于给曹操递刀子。 当时辽东夹在曹魏和高句丽之间,日子本就不好过,哪敢再惹麻烦。 无奈之下,他设了个鸿门宴,把袁尚、袁熙骗来砍了头,首级直接送给曹操当投名状。 可怜袁尚到死可能都没明白,自己明明有本事,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 如此看来,袁尚的悲剧根本不是能力问题。 他能一箭射杀史涣,说明武艺没问题;能得到审配等老臣支持,说明政治手腕也不差。 真正要命的是袁绍埋下的祸根,还有那套早就该改革的嫡长子继承制。 东汉末年多少大家族都是这么垮的,刘表家、袁绍家,后来的司马家倒是学聪明了,兄弟同心才篡了曹魏的权。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真挺有意思,袁尚要是生在太平年代,说不定能当个镇守一方的美将军,偏偏赶上乱世,又摊上这么个爹。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里要是不团结,外面本事再大也白搭。 现在看三国,大家总说曹操多厉害,可要是袁家兄弟不内斗,北方能不能姓曹还真不好说。 毫无疑问,袁尚的结局是时代和家族双重作用的结果。 他就像一颗被摆错位置的棋子,空有一身本领,最终却成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千年之后再看这段历史,除了惋惜,更多的是警醒:再强的个人能力,也扛不住内部的分裂。 这大概就是读史的意义吧,总能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点自己该注意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