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个没有出海口的海叫做里海,结果被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5个国家联合签订了一个《五国联合条约协议》,说里海5个国家共同拥有简称为湖泊。 这个决定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明明叫海却被当成湖来分,这背后藏着的资源争夺怕是比名字本身更复杂。 毕竟这片水域底下埋着的油气资源,足够让沿岸国家争得面红耳赤。 里海的名字变迁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地缘史。 古罗马人叫它“卡斯皮恩”,因为南岸住着卡斯皮部落,这个名字后来成了国际通用名。 中世纪突厥人来了改叫“可萨海”,说白了就是用自己的部族名给这片水域重新盖章。 现在伊朗还有“里海之门”的说法,这些名字换来换去,本质上都是在抢地域话语权。 地理上的特殊性更让这事儿难办。 北边平均水深才五六米,到了南边最深能有一千多米,这种三分格局直接导致资源分布不均。 阿塞拜疆巴库附近的油田群和土库曼斯坦沿岸的气田,就像撒在桌子上的糖果,谁都想多拿几块。 1931年苏联和伊朗签的条约说只有沿岸国能通航,当时觉得挺合理,没想到苏联一解体,新冒出来的三个国家都要分一杯羹,老条约自然就不算数了。 1991年之后的二十年里,这五个国家差点因为“海还是湖”的定性打起来。 本来想直接套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它当海分,各国划12海里领海再加200海里经济区,油气归属清清楚楚。 但后来发现伊朗和土库曼斯坦沿岸资源少,非要按湖泊共享原则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种僵局直到2018年才打破,五国签了个公约,不提海也不提湖,直接搞出“划分海底,水面共享”的新玩法。 海底怎么分的呢?哈萨克斯坦拿了30%,正好把北边的卡沙甘油田圈进去,那可是全球最大的未开发油田之一。 俄罗斯占16.8%,主要控制伏尔加河三角洲,方便里海舰队活动。 阿塞拜疆分到21.1%,巴库那些老油田都在它地界里。 土库曼斯坦和伊朗各拿20.5%和11.6%,虽然面积少点,但南边的天然气储量着实不少。 水面上就简单了,航运捕鱼大家一起用,环保标准也统一起来。 这几年执行下来,有合作也有摩擦。 卡沙甘油田搞联合开发,中企也投了钱,2023年每天能产180万桶原油,算是成功案例。 但2022年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为了谢尔达尔气田吵起来,最后还是靠五国仲裁委员会按地质构造自然延伸原则才划清楚。 航运方面倒是有进步,2022年商船通行量比协议签之前涨了42%,说实话比以前乱糟糟的时候强多了。 生态问题也没少让人头疼。 1996到2019年水位涨了2.5米,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沿岸1.2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无奈之下五国2020年签了《里海生态保护公约》。 这几年投了12亿美元建污水处理厂,石油泄漏事故少了78%,鲟鱼捕捞量也恢复了些。 不过水位还在变,以后怕是还得接着操心。 现在的里海算是成了地缘政治的香饽饽。 油气储量占全球18%,2023年给欧洲供了1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欧盟进口量的15%。 俄罗斯通过里海舰队盯着这边,美国又想修跨里海管道制衡俄罗斯,大国博弈从没停过。 如此看来,这五个国家能坐下来谈成协议已经很不容易,毕竟既要分好蛋糕,还得防着外人插手。 从争议不断到合作开发,里海这五年的变化确实挺明显。 油气开发让沿岸国家GDP年均涨了3.2%,生物多样性指数也回升了0.12。 但全球能源转型是大趋势,光靠挖油气不是长久之计。 五国要是能在新能源合作上再下点功夫,这片没有出海口的“海”,或许真能成为连接欧亚的繁荣纽带。 说到底,里海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源分配没有标准答案。 五个国家避开“海还是湖”的死结,用务实态度找到平衡点,这本身就是种智慧。 未来能不能持续下去,既要看油气价格怎么走,更得看这五个邻居能不能一直坐得住谈判桌。 毕竟合作这事儿,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