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曾经说过,台湾就是一个小岛,你打它干什么?只要把台湾海峡划成战区,台湾上空禁飞,敢飞一架就打一架,经济往来一停,看看最后是谁先慌。 几年前,那个言辞犀利的作家王朔在镜头前撂下过一句“糙话”:对付海峡对面,根本不用真刀真枪地干,直接把经济这根管子一掐,把天空一封,看谁先憋不住。 这大实话当年听着像是一时意气,如今回过头来咂摸,里头藏着的是一眼看穿地缘软肋的毒辣眼光。 这哪里是喊打喊杀,分明是指着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说,这不仅是天险,更是一条时刻攥在别人手心里的生命线。 那座被某些人吹得神乎其神的孤岛,把“繁荣”剥开来看,底色其实是极致的脆弱。只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硬生生挤着两千三百万人,看似光鲜,实则连肚皮都填不饱。 粮食自给率不到两成,剩下的一日三餐全指望外头运进来。这就是最尴尬的现实:海峡两岸的这盘棋,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对峙,而是一场由于资源极度不对称引发的降维打击。 别看岛内那几家半导体工厂在全球供应链里位置显赫,实际上更像是建在沙堆上的城堡。做芯片需要的高纯度硅料、特种气体甚至基础的光刻胶,哪样离得开大陆的源头供给? 更有意思的是,生产出来的那些高端玩意儿,转个身九成还得卖回大陆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所谓的“科技护盾”,在原材料切断的那一刻,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真要把王朔当年“划区管控”的设想落地,那场景恐怕比战争还要窒息。那条宽不过一百八十公里的海峡,只要宣布成为管控区域,这就相当于关上了岛内能源大动脉的总阀门。 这座岛甚至没有哪怕一滴能自己说了算的石油和天然气,全靠千吨级的货轮日夜不停地从海上往回拉。一旦雷达锁定,防空系统把违规飞行的翅膀一折,谁还敢往那个方向闯? 能源船队进不来,发电厂的炉子就得熄火,紧接着就是无休止的限电黑灯。那时候,空调转不动还在其次,对于极度依赖水电的晶圆代工流水线来说,断电断水就等于心脏骤停。 世界供应链或许会因此跟着哆嗦两下,但最先休克的,一定是岛上这套极其外向、两头在外的经济躯体。 再把视角从工厂拉回到冒着烟火气的菜市场和果园,痛感会更加具体而微。这十几年来,无论是南部的凤梨、释迦,还是渔民网箱里的石斑鱼,大陆就像是一个永远张着大口的胃,消化掉了岛内绝大部分的过剩产能。 前两年大陆哪怕只是暂停了一下进口,田埂上的果子就只能烂在地里发酵,名贵的鱼在池子里跳得欢却卖不出白菜价,那可是果农渔民一整年的血汗钱。 数据从来不说谎,无论是2023年那七百多亿美元的顺差,还是某些年份飙到千亿的巨额盈余,都在赤裸裸地证明:没了这边给的订单和市场,岛内所谓的人均GDP也就是镜花水月。 街头做小吃的小老板、夜市摆摊的个体户,他们的日子是和这些数字捆死的。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把“抗中”当口号喊的政客,赌的是政治前途,可老百姓赔进去的是真金白银的饭碗。 这种“封而不打”的策略,背后站着的是无可辩驳的法理逻辑。《反分裂国家法》从来都不是摆设,那是把红线刻在石头上的法律铁条。 在自家管辖的领空和领海设立禁飞区或管控区,这是一个主权国家最起码的权利。早些年美国人的军机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闯,我们的常态化巡航就是这种管控能力的预演——这片海、这片天,究竟谁说了算,由不得外人插嘴。 这种高压姿态,就是为了告诉某些人,外部势力的虚假承诺和几句漂亮话,填不饱肚子,更发不了电。 说到底,大陆至今手里握着这把“杀手锏”却迟迟没有把力量用到极致,甚至在美日有些噪音干扰时依然保持定力,根本不是因为缺手段,也不是怕那几条破船,而是真的在乎海峡那边同文同种的骨肉。 动武是最简单的宣泄,却也是最惨痛的撕裂。切断那条经济脐带,虽然能让分裂势力瞬间窒息,但也势必会让无数普通家庭陷入困顿。 这种“舍不得”,是对同胞生计的悲悯,是对和平统一最后一点可能性的呵护。用雷霆万钧的手段去做封锁的准备,却怀着菩萨心肠去争取融合的未来,这才是藏在粗暴言辞下最深沉的战略智慧。 只要那边的老百姓日子还没到过不下去的那天,我们就依然愿意把这种“窒息式”的管控手段,当成悬在“台独”头顶那把最后才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信息源:《军事专家:解放军此次围岛演习有3个“更加”》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