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对日本的态度一致,这才是最可怕的。网友说:确实是,最大的鹰派在民间。一想到731和南京大屠杀,我虽一女子,报仇雪恨,也是今生之愿。 那个关于“好感度”的数据刺痛了不少人的神经——最新的联合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人对日本持有负面印象的比例飙升了25个百分点,突破了87%的大关,且这股情绪在2025年依旧高居不下。 如果你只把这当成一次简单的民意起伏,那就太低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记忆力。这种所谓“统一的强硬”,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恨意宣泄,而是一种基于血淋淋档案与现实威胁的生存本能。 只要去翻一翻那些不再沉默的档案,就能读懂这种“绝不原谅”的底气从何而来。比起那个冰冷的“30万”数字,国防部审判谷寿夫的判决书中写得更加具体刺骨。 19万同胞是被集体射杀焚尸的,还有15万人只能由慈善机构草草掩埋。这种灭绝人性的杀戮,在当年哈尔滨的那个秘密大本营里,表现得更为精细且残忍。 不久前公开的那3010页罪证档案里,不仅清晰记录了被称为“圆木”的活体如何在无麻醉下被解剖,更有一份《身上申告书》揭开了52名恶魔的去向。 让人齿冷的是,证据显示731部队甚至与专门负责化学战的516部队存在人员流转,这哪里是什么“部分失控”,分明是军、医、政一体化的国家犯罪体系。 连1941年在杭州实施细菌战的情报员轨迹,都被白纸黑字地记录在案。可面对这些像大山一样的铁证,海对面的回应是什么? 不仅遇难者家属至今未等到一句正式道歉,教科书里更是把赤裸裸的“侵略”修改为轻描淡写的“进出”。 当年那些在那份《身上申告书》里签字的战犯,大都在美国的庇护下逃脱了审判,战后隐姓埋名,从未对那些死于毒气和解剖刀下的三千多名冤魂负责。 这种正义的缺席,直接导致了如今历史观的割裂——当我们还在为那幸存至今、仅剩26人的大屠杀亲历者流泪时,却有71.7%的日本受访者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容忍”。 一边是试图抹去罪恶,一边是刻骨铭心的伤痛,这种错位又怎能不让中国老百姓警钟长鸣? 更何况,这种危机感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它正顺着洋流和海风迫近我们的生活。 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海,让沿海渔民的生计和我们的餐桌安全悬于一线,这种对环境的傲慢与当年对他国生命的漠视何其相似。 再看看钓鱼岛周边那些不怀好意的军事行政动作,每一项都直接触动着中国人的安全神经。这不是什么被害妄想,而是从历史教训中炼出来的条件反射。 民调数据把这种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即便有71%的人向往中日友好,但这美好的愿景下,是对底线的死守——近六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历史问题悬而未决是最大障碍。 我们的人民分得太清楚了。大家可以赞赏那一海之隔的动漫与电器,也会为了管理经验点赞,可一旦触碰到底线,66%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日货,67%的人会取消赴日行程。 这种“一码归一码”的态度,恰恰证明了我们不是一群盲目的复仇者,而是一群清醒的守望者。 孩子们在公祭日读着遇难者名录,不是为了种下仇恨的种子,而是要记住,和平不是求来的,是靠记得“疼”才守住的。 所谓的“鹰派”其实都在民间。这种整齐划一的态度,是对那些把杀戮当实验、把侵略当进出、把核水当废水行为的最强力阻击。 正如那无数自发前往纪念馆献上菊花的身影一样,这是一种早已融入骨血的集体意志:我们不排斥交流,但前提是必须跪在真相面前赎罪。 如果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敌意,那或许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这背后站着的是无数在这个星球上曾被践踏过的生命,以及这片土地绝不允许历史重演的决心。 信息源:《胡锡进:中国公众对日本的态度是复杂的,体现在这些方面》凤凰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