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蔡锷病死了,小情人小凤仙参加完他的葬礼便消失了,直到1998年,她的家人才向外人道出她的结局。这不禁让人感叹道:乱世红颜多命苦呀! 云南陆军讲武堂纪念馆的展柜里,绸布扇子旁贴着小凤仙的口述记录。 “这辈子最念想的,是 1914 年蔡将军护我那回”,字迹泛黄。 这把 1915 年蔡锷送的扇子,藏着两人乱世知己情,也藏着蔡锷的传奇。 1914 年北京陕西巷的戏楼后台,14 岁的小凤仙攥着琵琶弦。 刚被刁难的委屈还没散,蔡锷的随从就递来一包桂花糕:“蔡将军说,姑娘受委屈了,吃块糕甜点心。” 此时的蔡锷,已因 1911 年云南辛亥革命名声远扬。 当年他任云南新军协统,率部起义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后来又整顿云南军政,让云南成为西南革命重镇,袁世凯才忌惮他。 小凤仙捏着温热的糕,还不知道眼前人的功绩,只觉心里暖。 后来蔡锷常来听戏,每次都在后台放一包她爱吃的桂花糕。 蔡锷早年曾随梁启超学习,后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军事才能出众,袁世凯怕他拥兵自重,才调他到北京软禁。 1915 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小凤仙在房里点了盏油灯。 蔡锷坐在桌前,眉头紧锁看反袁密函,函里是云南起义的部署。 他深知袁世凯称帝会毁了民国,决心冒险回云南起兵。 小凤仙没出声,只是温了杯黄酒放在他手边:“将军,暖暖身子。” 蔡锷抬头看她,忽然说:“我若走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他已想好逃离计划,而这计划需要小凤仙的配合。 她眼眶红了,却强装镇定:“将军放心,我能应付。” 离京前三天,蔡锷送给小凤仙一把檀香木扇。 扇面上题着 “愿作长风送君去,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他亲笔写的。 “等我回来,带你去云南看苍山洱海。” 蔡锷的话很轻,却很真。 他此时心里装的,还有护国战争的蓝图。 后来他回云南后,迅速组建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率军入川与袁世凯的北洋军激战,以少胜多,打破北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小凤仙把扇子贴在胸口,哽咽着点头:“我等将军。”那三天,她故意每天和蔡锷在戏楼、酒楼露面,让监视的人以为两人沉迷享乐,放松了警惕。 离京当晚,小凤仙让伙计穿蔡锷的衣服从正门走。 自己则陪着 “假蔡锷” 喝茶,直到盯梢的人走远。 蔡锷先到天津,再转道日本,最终秘密回到云南。 1915 年 12 月 25 日,他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正式爆发,这一战直接打垮了袁世凯的帝制梦,让民国得以存续。 第二天,她听说蔡锷安全到了天津,偷偷哭了一场。 1916 年春天,小凤仙在戏楼听人说蔡锷在云南起兵反袁。 她又喜又忧,喜的是蔡锷得偿所愿,忧的是他的安全。 那时蔡锷正率护国军在川南苦战,北洋军兵力是护国军的数倍,他却身先士卒,在前线指挥作战,甚至带病亲临阵地。 小凤仙每天都去茶馆打听消息,听到护国战争胜利的消息时,特意买了坛好酒,一个人在房里喝,喝着喝着就哭了。 可没等多久,就传来蔡锷因喉癌去日本治病的消息,她心又悬了起来。 蔡锷的病,就是在护国战争前线积劳成疾患上的。 同年 11 月,蔡锷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年仅 34 岁。 他临终前还惦记着民国安危,留下 “协力建设新民国” 的遗言。 小凤仙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吃不喝,只是对着扇子发呆。 蔡锷的葬礼上,她穿了身素衣,戴了顶帷帽,远远站着。 当时北京各界都来送葬,孙中山还为蔡锷题写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的挽联,肯定他的功绩。 看到蔡锷的灵柩经过,她深深鞠了三个躬,帷帽下的眼泪,打湿了衣襟,却没敢哭出声。 之后,小凤仙带着扇子离开了北京,辗转到东北。 她改回张洗非的名字,嫁给东北军的一位师长,可师长后来牺牲了。 再嫁厨师老李时,她没提过去,却把扇子藏在木箱最底层。 老李待她好,可她心里,始终有个角落属于蔡锷,属于那个护民国的英雄。 有次整理旧物,老李看到扇子,她只说:“一个故人送的。” 1951 年,小凤仙跟刘长青说起蔡锷时,眼里还有光。 “他是大英雄,也是个温柔的人,护了民国,也护过我。” 她摩挲着扇子,“可惜,苍山洱海的约定,没来得及实现。” 刘长青看着她,心里明白,这段感情和蔡锷的功绩,她都记了一辈子。 她还说:“我不后悔帮他,哪怕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他。” 小凤仙和蔡锷的感情,没有轰轰烈烈,却藏满真诚;蔡锷的功绩,护了民国,也让这段乱世情缘更有重量,像一束微光,照亮了彼此的人生,也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京城棉花胡同传奇:蔡锷与小凤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