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一天,秦国都城咸阳轰动了,丞相商鞅被处车裂之刑。行刑前,商鞅老泪

史争在旦夕 2025-11-28 16:17:54

公元前338年,一天,秦国都城咸阳轰动了,丞相商鞅被处车裂之刑。行刑前,商鞅老泪横流,忽然看到人群中有一个人,商鞅说:“先生,我好后悔,当初要是听你的劝告,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啊。” 时间倒回二十一年前。 在秦国都城咸阳,商鞅(那时还叫卫鞅)第三次求见秦孝公。 而这次,他不再讲尧舜禹汤的“帝道”,也不谈周文王的“王道”,而是直截了当:“主公,要想快速富强,就得用霸道!” 听到这话的秦孝公眼睛一亮:“仔细说说!”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不管贵族平民,立功就赏,有过就罚。” 说着商鞅掏出一卷竹简,“这是具体方案。” 要知道当时的秦国,弱得跟豆芽菜似的。 而且东边六个大国开论坛都不带秦国玩,觉得它是西边的蛮子。 这给秦孝公整的憋着一肚子火,发誓要变法图强。 商鞅原是卫国贵族,跑到魏国打工不受重视。 听说秦孝公求贤,就带着李悝的《法经》来碰运气。 而前两次面试,他引经据典,秦孝公听得打瞌睡。 这回他学乖了,老板要什么,就给什么。 “但变法会触动贵族利益,”商鞅提醒,“您得全力支持。” 秦孝公拍案而起:“只要能强秦,撸起袖子放手去干!” 新法准备好了,可老百姓不信,之前口号喊得响,最后都不了了之。 这时候商鞅想了个招。 他在城南门立了根三丈长的木头,贴告示:“谁把这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 “骗鬼呢?”围观群众窃窃私语,“搬根木头给这么多?” 商鞅把赏金提到五十金。 有个愣头青心想“试试就试试”,扛起木头走到北门。 而官员当场兑现赏金。这件事一下子传遍全国。 “看到没,这次是玩真的!”市井百姓议论纷纷。 正式变法开始。 核心就几条: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实行连坐法,互相监督,重农抑商,多种粮可免役;推行县制,中央直接管地方。 但是在这操作给贵族们干炸锅了。 公子虔在朝会上指着商鞅骂:“你个外来的,要把秦国搞乱吗?” 商鞅没搭理,转头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得拿个大人物开刀。” 机会来了。太子赢驷犯了法。 当时商鞅坚持要罚。 但太子是储君不能动刑,于是就把太傅公子虔的鼻子割了,太师公孙贾脸上刺字。 这下好了,全国肃然,所有人都信他来真的。 十年后,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公元前340年,商鞅亲自带兵攻打魏国,用计俘虏主帅公子卬,大胜。 那会儿在权势达到顶峰时,商鞅有点飘了。 出门随从车队比国君还气派,家用器物雕刻花纹逾越礼制。 赵良登门拜访:您出门后头跟着装甲车,没有护卫不敢出门。为啥?仇人多啊!” 商鞅屏退左右:“先生什么意思?” 你得罪太多人了等新君上位,就危险了! 商鞅不以为然:“我依法办事,怕什么?” “法是人定的,也是人执行的。”赵良起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您好自为之。” 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赢驷即位。 曾被割鼻的公子虔立马举报“商鞅谋反”。 而新秦王早就看这个权倾朝野的“仲父”不顺眼,下令抓人。 商鞅仓皇出逃。 跑到函谷关天黑想住店,店主拦住:“商君有令,住店得出示凭证。没凭证收留,要连坐的!” “我...我没带。”商鞅苦笑,没想到自己定的法,把自己拦住了。 他逃回封地商邑,组织族人抵抗。 但秦国军队今非昔比,正是按他的军功爵制练出来的精兵。 商军很快溃败,商鞅被俘。 押回咸阳路上,百姓围观。 有人吐口水:“该!让他定那么严的法!”也有人小声说:“可他让咱吃饱了饭啊...” 刑场上,商鞅看见赵良,终于崩溃:“先生,我悔啊!早知今日...” 赵良摇头:“你不是悔变法,是悔没听我劝。你让秦国强大了,却让自己无路可走。” 虽然商鞅人死了但是他的法没死,新秦王发现,这套制度好用,留着。 商鞅人亡政不息。 秦国靠着这套体系,越来越强,最终一统六国。 商鞅的悲剧在于,他深知法治的力量,却低估了人性的复杂。 他坚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却忘了自己也在法律管辖范围内,而且法律最终解释权在君王手里。 改革者往往面临这样的困境:不改革等死,改革可能找死。 而商鞅选择了后者,用个人悲剧换来了国家强盛。 说白了改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特别是全身而退的智慧。 两千多年后,一位法学家参观咸阳遗址时感叹:“商鞅要是懂得‘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或许能善终。不过,那样可能就没有强大的秦国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者的足迹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商鞅用生命诠释了一个道理:改革不仅需要坚定,更需要智慧,特别是保全自己的智慧。 主要信源:(《战国策》《史记》)

0 阅读:0
史争在旦夕

史争在旦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