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联合国传来这样一幕!中国记者提问时,鼻梁上隐藏的“第二大脑”让外媒彻底看呆

墨忆 2025-11-28 17:16:50

刚刚,联合国传来这样一幕!中国记者提问时,鼻梁上隐藏的“第二大脑”让外媒彻底看呆了!   当全球镜头聚焦联合国记者会,中国记者陈莺迁从容发问时,她佩戴的夸克AI眼镜正记录下外交交锋时刻。从巴基斯坦边境的硝烟,到白宫外的风云变幻,这副看似普通的眼镜,正以独特的“第一视角”书写着中国科技参与全球叙事的新篇章。   这事儿得从半年前说起。今年7月上海AI大会,阿里掏出这副“会喘气”的眼镜时,好多人还笑话:“镜片里塞屏幕,不怕走路撞树啊?”   谁能想到四个月后,巴基斯坦边境的硝烟里,凤凰卫视记者举着这玩意儿直闯冲突现场——不用举相机,不用掏手机,3K主摄藏在镜腿边,把炮弹炸开的气浪都拍得清清楚楚。更绝的是Super Raw暗光技术,夜视仪级别的画质,让战地画面比CNN的长焦镜头还带劲。   陈莺迁在联合国的操作更绝。11月28号那场涉乌决议辩论,美国代表刚抛出“中国立场模糊”的论调,她镜片里的实时翻译就蹦出红框警示。   手指在镜腿滑动两下,去年同期中国驻乌使馆撤离侨民的4K视频直接投屏到现场大屏——这可不是提前准备的PPT,是眼镜当场从云端调取的历史影像。   外媒后来扒数据才发现,这套“第二大脑”连着阿里3000多个服务器节点,从白宫外的抗议现场到日内瓦裁军谈判,0.3秒的延迟让全球新闻时差直接归零。   最让西方同行破防的是“隐形”功夫。40克的重量,7.5毫米的镜腿,比意大利手工眼镜还秀气。   BBC记者特意凑近看,发现鼻托是仿生曲面设计,陈莺迁连续戴6小时采访,鼻梁连个红印都没有。   反观他们扛的专业设备,光三脚架就20斤,等机位架好,新闻早成旧闻了。   更狠的是换电设计,两块电池轮流上岗,24小时不断电,外媒编辑酸溜溜地说:“这哪是眼镜,分明是长在中国人脸上的通讯社。”   技术细节里藏着狠招。双光机显示让导航箭头直接“飘”在眼前,陈莺迁跟着联合国车队去加沙边境那天,眼镜里的高德地图连土路坑洼都标得清楚。   有人说这是“中国科技的凡尔赛”,但战地记者最懂分量。去年在乌克兰,同行的相机被炮弹碎片崩坏,错失俄军撤离的独家画面。   现在夸克眼镜的双重防抖,能扛住8级震动,陈莺迁在巴基斯坦边境跑的时候,视频稳得像装了云台。   更关键的是生态闭环:淘宝比价、飞猪行程、网易云音乐,这些中国人日用的功能,在联合国变成了“第一视角”的叙事武器。当美国记者还在对着提词器念稿,咱们的眼镜已经把难民的眼神、外交官的微表情,变成了带体温的新闻现场。   最妙的是文化细节。镜腿上的独立拍照键是两段式设计,轻触对焦,长按录像——这分明是给新闻人刻进DNA的肌肉记忆。现在外媒直播间里,经常闪过那抹熟悉的黑框——不是他们不想禁,是这眼镜太“人畜无害”,戴上它,连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都笑着说:“中国记者的新玩具,比我们的卫星还快。”   这事儿有意思在哪儿?十年前,中国记者在国际场合举着佳能尼康,现在鼻梁上架着自家的AI眼镜。不是我们想秀肌肉,是新闻的第一现场从来不等长枪短炮。   当夸克眼镜的4K镜头扫过加沙儿童的眼泪,掠过白宫幕僚的皱眉,那些被西方垄断了七十年的“国际叙事”,终于有了东方视角的呼吸声。这才是最狠的科技突围——不是打败谁,而是让世界看见:真实,本来就该有更多种样子。

0 阅读:61
墨忆

墨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