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太牛了!上任这几天,干了马英九8年不敢碰的事! 2025年11月8日,刚执掌国民党7天的郑丽文身着素服,向白色恐怖时期的受难者敬献花圈,深深鞠躬的身影,成为国民党首位踏足这片“政治禁地”的党魁。 马英九执政8年,年年借“228”纪念展现包容姿态,却对马场町避如蛇蝎,朱立伦、吴敦义等历任党魁更是连提都不敢提,郑丽文这一步,不仅踩碎了国民党几十年的历史桎梏,更戳破了台湾政坛的虚伪面纱。 马场町从来不是普通的公园,这里是白色恐怖时期的核心刑场,75年前,吴石、朱枫等无数追求统一、向往光明的志士在此慷慨赴死,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被刻意掩盖的民族记忆。 对国民党而言,这片土地是“原罪象征”,历任党魁都怕触碰后被扣上“否定党国历史”的帽子,既要应付党内保守派的指责,又要防备民进党的政治追杀。 但郑丽文偏要逆势而行,在活动现场直言“历史真相不该被掩埋,受难者的伤痛值得被铭记”,这番表态让在场的受难者家属热泪盈眶,也让岛内舆论炸开了锅。 民进党瞬间摆出“卫道士”姿态,各种抹黑攻击扑面而来。 “立委”沈伯洋污蔑她“公思共谍”“叛国”,吴思瑶指责其“背弃中华民国”,绿媒更是连篇累牍地炒作“敌我不分”。 但民进党真的关心历史正义吗?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便知分晓。 为了推行“去中化”,他们篡改教科书,将“日据时期”改为“日治时期”,美化日本殖民统治,把台湾同胞50年的抗日血泪史从课本中大幅删减。 今年是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赖清德当局高调纪念“欧战胜利日”,却对抗战胜利避而不谈,甚至聘请日本前自卫队高官担任“政务顾问”,谄媚姿态令人不齿。 他们一边拿“白色恐怖”攻击国民党,一边掩盖自己媚日卖台的行径,所谓的“转型正义”,不过是党同伐异的工具。 郑丽文的行动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离不开大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播。 这部以吴石、朱枫等烈士真实事迹为蓝本的作品,在两岸掀起收视热潮,让很多台湾青年第一次了解到被掩盖的历史真相。 民进党当局耗费数十年打造的“信息茧房”,正被一部剧和一次勇敢的纪念活动逐渐打破,这或许正是郑丽文选择此时出席秋祭的深意。 很多人将郑丽文的举动解读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但翻看她的过往履历便会发现,这份勇气早有迹可循。 2005年,连战即将展开大陆“破冰之旅”,时任国民党中常委的郑丽文便邀请白色恐怖政治犯陈明忠赴国民党中央党部发表演讲,为两岸交流铺垫善意。 如今,她在出席秋祭的前一天,还参加了“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10周年”研讨会,强调“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的重要性。 从2005年的“和解之钥”到2025年的马场町鞠躬,郑丽文的两岸立场始终连贯,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不该是模糊不清的“维持现状”,而应是正视历史、促进和解的坚定姿态。 党内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曾经因张亚中未受邀出席交接仪式而喊话郑丽文“公开道歉”的深蓝代表邱毅,在看到她的马场町之行后落泪反思,直言要为郑丽文的勇气喝彩。 但也有不同声音,蓝营大佬蔡正元与绿营口径一致,公开批判郑丽文的决定。 这种分歧背后,是国民党长期以来的身份焦虑。朱立伦担任党魁期间,不敢喊“我是中国人”,不敢提党纲中的“两岸终极统一”,导致党员从一百多万流失到33万,沦为没有党魂的政党。 郑丽文上任后,不仅喊出“我是中国人”,更用出席秋祭的行动凝聚共识,这种“不回避、不妥协”的姿态,或许正是国民党重拾民心的关键。 对比西班牙的转型正义进程,更能看出郑丽文此举的价值,西班牙左派政党曾通过《历史记忆法》,强制拆除佛朗哥相关标志物,试图通过清算历史打击右翼势力,最终却导致社会撕裂,右翼政党得票率大涨。 民进党当局的“转型正义”也是同理,他们以“去蒋化”为名,行政治斗争之实,不仅没有促进社会和解,反而加剧了族群对立。 而郑丽文没有选择清算或否定,而是以鞠躬和对话的方式抚慰伤痛,这种务实态度跳出了“非黑即白”的政治陷阱,也为台湾的历史和解提供了新路径。 郑丽文的马场町之行,更打破了国民党与岛内统派的隔阂。 本次秋祭由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主办,与岛内统派力量联系紧密,活动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更是鲜明传递了统一诉求。 长期以来,国民党为了避免“被抹红”,刻意与统派保持距离,却在民进党“抗中保台”的炒作中逐渐丧失立场。 郑丽文作为蓝营最高代表出席统派主导的活动,不仅是对统派力量的认可,更是向外界释放了“两岸同心”的强烈信号,这种突破让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重新掌握了话语权。 郑丽文用一次勇敢的行动,撕开了台湾政坛的历史伪装,也让人们看到两岸和解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