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这么多石油,为什么中国不开采?其实说白了,简单来说,越南已经在那里开采了,

波览历史 2025-11-10 13:12:12

南海有这么多石油,为什么中国不开采?其实说白了,简单来说,越南已经在那里开采了,中国如果这时候插一脚,越南估计得跟中国闹翻。   南海底下藏着的石油家底,说出来能让不少人咋舌,85万平方公里的含油盆地里,石油储量保守估计230亿到300亿吨,往乐观了说能到550亿吨,再加上2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说是“漂浮的油库”一点不夸张。 可奇怪的是,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都同比下降1.9%了,对外依存度还维持在72.2%,却偏偏不着急挖南海的油,反倒是越南在这片海域挖得热火朝天。   2025年上半年光越南国家石油集团就靠南海油气赚了310万亿越南盾,还新投产了大熊3期油田,每天出油6900桶。   这事儿背后的门道远比想象中复杂。   越南在南海挖油的历史,说起来就是一部“出尔反尔”的教科书,早在上世纪50年代,越南根本不否认南海诸岛是中国的。   1956年6月,越南民主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接见中国外交官时,明明白白说“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岛和南沙岛应当属于中国领土”,当时的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黎禄还补充,这些岛屿宋朝时就归中国了。   1958年中国宣布12海里领海宽度,明确适用西沙、南沙等岛屿,越南总理范文同专门照会周恩来总理,承认并赞同这个声明,越南《人民报》还全文刊登了中国的领海声明。   就连1960年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部绘制的《世界地图》,都在西沙、南沙标注了“中华”“中国”的字样。   可这一切在1975年之后变了味,黎笋上台后,越南趁解放南方的机会,抢占了南沙6个岛屿,武元甲还专门发电报要求“敌人撤走就立即占领”。   到了1979年,越南干脆发表白皮书,编造所谓“历史证据”声称对南海拥有主权,把之前自己承认中国主权的事实抛到九霄云外。   为什么越南这么做呢,核心是南海油气已经成了它的经济命根子。   从上世纪70年代跟苏联合作开发白虎油田开始,越南就尝到了甜头,这个位于争议海域的油田巅峰时每年产油1000万吨。   后来越南干脆放开政策,用八成利润分成和减税吸引外资,埃克森美孚、BP、道达尔这些国际油企纷纷跑来合作,在南沙争议区打了不少油井。   到现在,南海油气收入占越南GDP的近三成,税收的四分之一都靠它,2025年上半年越南国家石油集团就给国家财政缴了66.5万亿越南盾。   越南全国90%的油气产量都来自南海,一旦中国在争议区开采,相当于断了它的财路。   中国之所以选择克制是清楚“闹翻”的代价。   先说说技术,中国海油早就掌握了深海开采的硬实力,“深海一号”气田年产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能在千米水深作业,2025年3月还在南海东部发现了惠州19-6亿吨级油田。   但这些开采活动都集中在咱们主权明确的海域,争议区的油不是不能挖,而是不能硬挖。   越南的油田大多在浅水区,开采成本低,而咱们要在争议区作业,不仅要投入更高成本,还得直接面对越南的对抗。   2014年“981”平台在西沙附近作业时,越南出动了上百艘武装船和渔船阻挠,中国海警46101舰带领编队足足对峙了80多天,驱赶越方船只262艘次,才保住了钻井平台的安全。   这种对峙一旦升级,就不是单纯的资源争夺,而是双边关系的全面破裂。   更关键的是,越南背后还站着不少国际油企,这让问题变得更复杂。越南自己没技术没资金,从一开始就靠外资开发南海油气,BP中标了大熊油田,道达尔搞起了东方油田,这些外资公司的利益牵扯到多个国家。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中国的能源结构已经变了,不再需要急着挖南海的油。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50%,汽油消耗量直接减少了50%,这让原油进口量出现了20年来首次正常年份负增长,降到5.53亿吨。   新能源汽车每增加10%的渗透率,就能减少3000万吨原油进口,等2025年销量冲到1300万辆,一年省下的油相当于战时一个月的战略储备。   在这种情况下,南海石油对中国来说,更像是战略储备,没必要为了短期利益跟越南闹翻,把这片“能源粮仓”留到更需要的时候,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中国就眼睁睁看着越南非法开采吗?当然不是。中国海警46101舰自2012年入列以来,已经巡航了5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驱赶越方侵权船只535艘次。   三沙市成立后,海警常态化巡逻覆盖南海关键区域,一旦发现越南的非法开采活动,就会通过维权执法进行遏制。   越南的非法开采本质上没有任何法理依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些非法所得迟早要还回来。   说到底,南海石油开采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怎么采”的智慧,越南把南海油气当成命根子,中国却把它当成长远的战略资产。  

0 阅读:1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