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日本大阪的总领事薛剑,对高市早苗11月7日“台海危机时可能行使日本的集体自卫权”的发言,做出回应:“只能毫不犹豫地斩掉那擅自闯入的肮脏头颅。你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这句回应让日本舆论炸开锅,更是精准戳破了高市早苗涉台表态的虚伪与危险。 作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国会将“台湾有事”与日本“存亡危机”绑定的言论,看似延续了安倍晋三的路线,实则比其政治恩师走得更远、更激进,已然突破了日本政府长期以来的战略模糊底线。 安倍晋三当年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虽同样是干涉中国内政,但始终留有余地,更多是通过美日同盟框架间接施压。 高市早苗却直接将话说死,明确将“解放军封锁台湾”纳入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直言可能动用自卫队,这种近乎直白的军事介入暗示,在日本历任首相当中极为罕见。 《朝日新闻》评论指出,高市的回应放松了对“生存危机”的解释限制,几乎是与日本政府以往立场决裂。 这种激进转变并非偶然,作为安倍一手提携的保守派核心,她上任后迅速调整党内人事,将更多右翼势力安插关键岗位,其政策比安倍时期更偏向极端化,目的就是通过煽动对华对立,凝聚保守派支持,稳固自身联合执政的脆弱根基。 薛剑的强硬回应更是对国际外交惯例的合理运用,就在不久前的联合国安理会气候会议上,中国大使耿爽面对美国的无理指责,打破“不直接点名”的所谓惯例。, 直接细数美国两次退出《巴黎协定》、缺席气候大会的劣迹,上演了教科书级的反击。 国际外交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温良恭俭让,日本政客、美国驻日大使常年在对华议题上信口开河,动辄指责中国“破坏地区稳定”,却从未受到同等力度回击。 薛剑在X平台的发声,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对已经突破底线的挑衅,温和抗议只会被视为软弱可欺。 他在日本舆论场8.5万粉丝的覆盖力,让中方立场能够直接触达日本民众,绕开官方信息过滤,这种社交媒体时代的外交博弈,远比传统渠道更具穿透力。 此外,日本国内的反战情绪和理性声音,也狠狠打脸了高市早苗的强硬姿态。 共同社2025年3月民调显示,仅23%的受访者支持自卫队介入台海事务,67%的民众担忧“会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潭”,62%的民众明确反对政府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激进立场。 自民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前高官岩屋毅就公开表示不认同“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强调应坚守中日联合声明精神。 在野党令和新选组更是严厉批判自民党“政治资金用于对台关系”的行为,称其“令人羞耻”。 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看似迎合了右翼势力,实则加剧了日本国内的分裂,她所谓的“维护国家安全”,不过是满足自身政治野心的幌子,根本没有考虑普通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与国家的长远利益。 高市早苗的强硬表态背后,其实有着明确的绑美抗中意图,她在当选前后多次向美国示好,10月向美国哈德逊研究所投稿称台湾是日本“极其重要的伙伴”,本质上就是向美国递出的“投名状”。 在中美战略博弈升级的背景下,日本试图通过强化对华强硬姿态,深度绑定美日同盟,换取美国在军事技术转让、地区话语权等方面的更多倾斜。 但日本似乎忘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向来奉行“美国优先”,一旦台海真的出现冲突,美国大概率只会“有限介入”,让日本冲在前面。 这种将国家命运寄托于他国的策略,本身就是对日本国家安全的不负责任,历史上日本曾多次被美国当作棋子,如今重蹈覆辙的风险正在显现。 薛剑的回应,还戳破了日本试图借台海问题推动“军事正常化”的野心。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借机在西南诸岛加强军事部署,将乌克兰问题与台湾问题强行类比,以“防范危机”为名扩张军事力量。 高市早苗的表态,正是这种议程的具体落地,她试图通过将台海危机“日本化”,为自卫队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寻找借口。 但《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早已明确台湾归还中国的国际共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也确认了日本尊重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诺。 如今高市早苗的所作所为,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背弃,是对历史正义的漠视,这种危险的冒险行为,只会让周边国家进一步警惕日本的军事扩张意图。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干涉与反干涉、霸权与反霸权的较量,高市早苗的政治投机,既突破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也违背了历史潮流与民众意愿。 薛剑的强硬回应,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底线,更让国际社会看清了日本涉台言论的虚伪性,面对这样的挑衅,中方的回应从来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捍卫核心利益的必然选择。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 日本若执意沿着高市早苗的激进路线走下去,只会让中日关系陷入更大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