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古董商在一50岁寡妇家借宿,炎热难耐,寡妇好心为他铺了一张凉席,他却说:“我出100元(买凉席),你愿意吗?” 2024 年博物馆展柜前,导游讲李寡妇捐国宝的故事 —— 当年被拒的古董商,后来只收竹席再没碰过象牙。 展柜里的 “象牙劈丝席” 泛着温润光泽,标签写着 “1962 年山西李姓农妇捐献”,游客们凑着玻璃惊叹工艺精妙。 时间拉回 1962 年盛夏,山西临汾小村,40 岁的林古董被李寡妇赶出门时,手里还攥着没递出去的 150 块钱。 他连夜住到邻村,翻来覆去想那张凉席,越想越后悔没早点说清来意,第二天一早回村,却发现李家锁了门。 后来他从村民口中得知,李寡妇搭老牛车去了县城,再后来,县文物所发现国宝的消息传遍了周边,他才彻底断了念想。 林古董此后走南闯北收古玩,见了无数凉席,竹的、藤的、草的,却再也没碰过象牙制品,账本上写着 “1962 年,临汾,憾”。 而李寡妇在文物所捐出席子后,被请去省里参加表彰会,胸前别着大红花,手里捧着烫金的奖状,第一次坐了火车。 有人问她为啥不把席子卖了换钱,她总说:“俺爹活着时说,做人要守本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这席子是国家的。” 回到村里,她把奖状挂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有人来串门,她就给人讲文物所专家说的话,说这席子是雍正年间的宝贝。 县文物所后来又派人来村里,给她送了 500 块钱补助,说是 “国家对捐献者的心意”,她推辞了好几次,最后还是收下了,用这钱给村里小学买了几本书。 1965 年,李寡妇搬进了村里新盖的砖瓦房,是政府特批的,她说:“这都是沾了国宝的光,俺得好好活着,看着国家越来越好。” 林古董在 1980 年退休,回到福建老家,整理藏品时翻出 1962 年的笔记,上面画着那张象牙席的草图,旁边写着 “工艺绝伦,民心更贵”。 他后来给当地博物馆捐了一批自己收藏的竹席,还特意去山西看了那张象牙席,站在展柜前看了很久,嘴里念叨着 “值了,值了”。 2000 年,李寡妇在村里安详去世,享年 88 岁,临终前她嘱咐晚辈:“别忘了去博物馆看看那席子,替俺跟它说声,俺没辜负它。” 她的晚辈后来每年都会去博物馆,站在展柜前给孩子讲奶奶捐国宝的故事,孩子指着席子问:“太奶奶是不是很厉害?” 他们总会点头说:“是,你太奶奶是英雄。 ” 林古董在 2010 年去世,遗嘱里写着,把自己收藏的凉席都捐给博物馆,还特意提到 1962 年在临汾的经历,说 “那次经历,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珍’”。 如今,博物馆里的 “象牙劈丝席” 前总有游客驻足,导游讲述着李寡妇和林古董的故事,说这席子不仅是工艺的奇迹,更是人心的见证。 展柜里的席子静静躺着,见证了岁月变迁,而李寡妇的朴实、林古董的遗憾,都成了国宝背后温暖的注脚,提醒着人们,真正的珍贵,永远藏在平凡人的坚守里。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马未都在烟台看的“象牙席”,到底是件什么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