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为什么坚决不当忠臣?
林汉达先生写的东周列国故事的第一个故事——逮妖精。这个故事给我的第二点印象最深的启示就是大臣。首先,周宣王让大臣杜伯去逮妖精,滥杀无辜,杀一帮女人,杜伯于心不忍。这个人是个有良心的大臣,可以把他称之为贤臣。周宣王要杀杜伯的时候,左儒跳出来主持公道说真话,跟天子周宣王对抗,直接指责他杀贤臣,做得不对。左儒呢,我觉得应该叫做忠臣。其实国家的官员里面,第一种,讲良心的、有品德的叫贤臣。第二种,敢于直谏、刚直不阿、不怕死的可以叫忠臣,忠臣往往就是烈士。第三种叫良臣,他们很有能力,但是又知道用智慧去化解跟皇帝之间的矛盾。后面还有掌握了权力、架空皇帝的权臣。还有一些弄臣,还有投靠敌人的叫二臣,大逆不道的二臣。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魏征当年跟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对话,值得我们读来看待这些大臣的角色。其实我觉得当年魏征也是害怕李世民要杀他,因为他作为御史老提意见。
所以他就跟李世民说,陛下,我只想做良臣,不想做忠臣。李世民就觉得奇怪了,就问魏征说,爱卿,贤臣、忠臣、良臣到底有什么区别?魏征就告诉他说,所谓的忠臣,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这个忠心。甚至是为了自己所谓青史留名的气节,不知道迂回地把事情办成,老跟皇帝叫板,逼得皇帝生气,不得不把他杀了,杀了过后忠臣自己很可能是名留青史了,但是一把家人给害了。反过来把皇帝也给害了,皇帝被说成昏君,遗臭万年。魏征又说,忠臣固然好,但是他不能两全其美,其实也是不忠,害了皇上。那么良臣是什么意思呢?魏征说良臣是希望能够跟皇帝好好的沟通,互相包容对方不对的地方,希望我们君臣能够共同名垂青史,有利于这个国家。李世民一听,觉得魏征讲的有道理。所以之后他几次想杀魏征,魏征就说,我要做良臣。言外之意就是你不要做昏君,这是潜台词。
我觉得这是魏征最聪明的地方,这是他的救命符,所以君臣相得益彰十七年才有了贞观之治。而像左儒这样的人,固然气节和道德可嘉,但是智慧不够,变通的灵活性不够,不如汉武帝的贤臣东方朔。东方朔经常以开玩笑的方式把皇帝逗得哈哈一笑,在娱乐幽默的方式当中,劝谏了皇帝,启发了皇帝,这个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怎么跟老板跟最高领导打交道?对我个人而言,我是不想做烈士的。最后说一句话,既然你的老板、你的国王、皇帝是昏庸的,那你为什么要出来做官?你为什么要跟随他呀?如果他都听不进去你的苦口良言,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么说白了你的眼光有问题。你为什么要对牛弹琴?这不光是牛的事儿,这也是弹琴的人的事。所以人生的第一要点是善于识别自己的领导,如果跟错了领导,性格又太直改不了,你一定是没有好下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