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男子创办了一个印刷厂,申请环评没成功,无法开工生产,只能接一些散活,没想

福星徠说事 2024-10-13 12:46:50

山东,一男子创办了一个印刷厂,申请环评没成功,无法开工生产,只能接一些散活,没想到3年后,相关部门认定男子进行违法生产,对厂子罚款60万,对他个人罚款12.5万。男子2次申请行政复议,未果后起诉到法院,案子先后经历一审,二审,再审,都被驳回。此时罚款已经翻倍到145万,男子向检察机关抗诉,结局意外。   李某老家在青岛郊区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家境贫寒的他,早早就辍学外出打工。十几年来,他辗转于各种工厂,从普通工人做起,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脉。   他觉得印刷行业前景不错,而且也算有点经验,开个小厂,虽然辛苦点,但总比给人打工强,在妻子的支持下,李某咬牙贷款30万,又找亲戚朋友借了20多万,总算凑齐了启动资金。   他在某工业园区租下了一间厂房,购置了二手印刷设备,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然而,创业的艰难远超李某的想象,作为新厂,有经验的工人不愿意来小厂,新手又需要培训。最让李某头疼的,是各种繁琐的手续和审批。   "工商注册还算顺利,但后面的消防、安全生产等审批就麻烦了。特别是环评,我真是一头雾水。"李某苦笑着说。   他找了一家环评中介公司,花了一万多元做了环评报告。然而,第一次提交审核就被退回,理由是"污染防治措施不足"。李某只好又花钱添置了一些环保设备,重新提交报告。   就这样反复折腾了几个月,环评还是没有通过。而此时,李某的积蓄已经见底,每月还要支付房租和设备分期付款。   无奈之下,他只好先接一些不需要印刷的小活儿,如名片设计、海报制作等,勉强维持经营,就这样艰难度日,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正当李某觉得生意有了起色,准备再次申请环评时,一场噩梦降临了。   一纸处罚决定书,将李明辛苦积攒的希望击得粉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以违法生产为由,开出了高达60万元的罚单,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小作坊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存在。   李明无法接受这个处罚决定。他认为自己一直在努力完成环评工作,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只是接一些小活维持生计。   而且在这三年里,他从未收到过任何警告或整改通知。突如其来的巨额罚款让他感到十分不公平。   巨额罚单如同一座大山,压得李某喘不过气来。他四处奔走,想寻求帮助,但收效甚微,就在李某几乎绝望之际,一位同行给了他建议:"你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啊。"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李某提交了行政复议申请,然而,两个月后,复议结果下来了:维持原处罚决定。   在同行的鼓励下,李某决定继续抗争,他咬牙借钱请了律师,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但是法院认为相关部门的处罚并无不妥,最终驳回了李某的诉讼请求,李某不甘心,又提起上诉。然而,二审法院仍然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官司输了,但李某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由于迟迟未缴纳罚款,生态环境局申请了强制执行。法院冻结了李某的银行账户,查封了他的房产,更要命的是,根据相关规定,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就这样,原本72.5万的罚款,在短短几个月内膨胀到了145万。   李某红着眼睛说,""我真的走投无路了,工厂停了,设备卖了,房子也快没了。   就在李某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他听说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李某如同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立刻起身,踉踉跄跄地跑向了检察院。   检察院发现,相关部门对李某作出处罚也是基于《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但是他们疏忽了一点,李某的印刷厂没有通过环评。   因此相关部门适用的法律错误,从这点入手,在检察院的努力下,他们重新审查了案件,最终作出了新的处理决定:撤销原处罚决定。   李某的遭遇首先暴露了许多中小企业主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在创业初期,他对环评等法律程序认识不足,导致后续陷入困境。这提醒我们,提高企业主的法律意识和合规经营理念至关重要。   同时,这个案例也反映出,我国在普法工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复杂的法律法规更加通俗易懂,如何让合规要求更加透明清晰,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个案例也触及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严格的环保要求确实可能给企业带来短期压力。   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的课题。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0 阅读:75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