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心病:我看不到意义和未来
隔热额心理
2024-10-21 13:54:11
·
你有没有感觉,想获得快乐,似乎越来越难了?
做什么都觉得无聊,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生活的“无意义感”让不少人束手束脚,陷入迷茫。
·
这种心理状态被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称为“空心病”。“空心”,指的是内心的空洞与精神的贫瘠。它有这几种特征:
🔸强烈的孤独感:感觉自己处于精神世界的孤岛,跟现实世界存在隔阂;
🔸现实世界的无意义感: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感觉没有意义,丧失目标和动力;
🔸自我丧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干什么都不开心,麻木混成一团;
·
正常人往往有自己为之生活下去的信念和寄托。这份信念和寄托,正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万事万物万人之间不断的产生联结、并加以探索、深化而形成的。
·
对“空心病”来说,他们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中,被外界的信念执导己身,没有形成真正属于自我生活下去的坚定的信念或是寄托。
·
比如,工作能力强、能赚很多钱的人,会被大众视作“成功”,并得到认可。但现实是,你做着一份既不喜欢又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很难从工作中创造价值,找到归属感。
·
一开始你可能是懵懂的,但时间久了就会开始疑惑,那么我自己呢?所拥有的目标和意义都来自于外界要求,而没有经过自我认可,因此产生现实世界的无意义感。
·
所以,“重新成长一次”绝不只是一句口号。成长,就是找到你生活的信念、寄托、热爱。
·
外求诸人,这份信念则是与他人的种种情感联结;
内求诸己,这份信念则是内心对万事万物的热爱和探索———如学习、运动等等。
·
放下了现实“应该是什么”的想法,接受一切本来的样子。带着觉察去行动,先看到自己当下的样子和想选择的方向,并且积极去做。
·
没有挣扎和失望,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其中的专注。试着去读一读书,做一做学问,让一些一做就会牵扯住你全部注意力的事情填补你的空白,去卖力地运动,让自己累瘫到脑子防控没有精力去内耗。
·
当你只专注于过程,答案,也自然而然出现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