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这个问题:为什么陈思诚的犯罪悬疑题材总能成功?东南亚犯罪宇宙新作《误杀3》又

访卉追忆娱乐 2024-12-30 16:29:01

想聊这个问题:为什么陈思诚的犯罪悬疑题材总能成功?

东南亚犯罪宇宙新作《误杀3》又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2024年绝大多数国产电影的终极指标,票房破亿。

我知道很多【爱好者级别以上】的观众对“陈思诚监制出品”不买账,类似于美食爱好者不会对着一个汉堡啧啧称奇。而“误杀”系列就是中国电影的炸鸡汉堡,一种文娱麦门,能从一线城市开到你老家的小县城,无差别提供一种稳定,有显著刺激,可堪充饥同时具备一定口味价值的餐点。无论大盘多艰难,它永远有市场。

你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还远远不到“差”的程度,《误杀3》也比前几作要更好。找一个词形容其实是标准化。你能看一切群愤议题、大众情绪和感官刺激优先的视听形式的叠加。

比如儿童拐卖,同态复仇,罗生门式叙事,介乎传统犯罪、悬疑、惊悚类型的音效设计——其实这是大众观影者对电影的最终理解,当他们想🤔寻找刺激,想看到自己在社会新闻、公共情绪、社媒价值冲突里形成的模糊体验,被一个故事具象化,陈氏出品就是他们需要的电影。所以这些电影总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误杀3》及其整个系列的优势在于,处理同样的社会话题(儿童拐卖是今年的影视热点),还原类似的民间情绪(朴素愤怒和暴力解决),展现同样的人性幽暗(一个有原罪的爹),它总是比一般作品来得更直白,更确切,也更容易让大多数人看得懂。而这些品质是一部电影在社交媒体时代能流行的必要条件。

客观说这部电影有很多不错的原创点子。比如开头用章鱼断足象征母子关系,对后面的反转是有效暗示。

比如传统浴佛仪式,将佛像请出寺庙浸入河流,寓意荡涤尘垢洗清罪恶,但现实中热衷此类仪式的往往是有罪的高位者。礼佛是一种道德赎罪券,道德话语往往被失德者掌控,这是当代草根心照不宣的压抑情绪之一。浴佛情节也因此在色彩上处理得十分阴暗,这也是高效的氛围传达。

电影的反转把戏还是过饱和,但反转从过去的身份善恶切换,进展到行为动机上。最后肖央的遥控器炸弹设置是有冲击力的,基本上是在大众的伦理禁区试探,看得出也是对无数商业片爽点和雷点边界权衡后的有效设计。

陈氏出品能吸引大批观众,不是简简单单“下沉”两个字,恰恰是它们在下沉题材里尝试使用相对高级的视听技法,一般国产商业片相比之下,综合性上达不到这个状态。我认识的几个影院运营人说,一到年底,他们内部都在巴巴等待陈思诚监制的电影来救市。

0 阅读:0
访卉追忆娱乐

访卉追忆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