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张艺谋捧红了农村女孩魏敏芝。之后,魏敏芝想当明星,张艺谋却说:“你长得不好看,不适合娱乐圈,回去读书去吧!” 1998年夏天,张艺谋决定为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寻找一名完全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女孩。 为了保证电影的真实性,他没有选择巩俐或章子怡这样的知名女演员,而是亲自走进河北张家口的乡村,从村民中挑选合适的人选。 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村庄。当村民们听到张艺谋要在村里选女演员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村委会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广播:“张艺谋导演要在我们村选人啦!年龄在12到16岁的女孩赶紧准备,明天上午到村委会集合!”这简短的几句话,让平日宁静的村庄充满了热闹的期待。 第二天清晨,村口的空地上人头攒动。许多女孩穿上了过年才舍得穿的新衣服,有些还精心编了头发,甚至涂上了家里罕见的口红。 家长们则一边叮嘱孩子要好好表现,一边在一旁议论纷纷:“听说张艺谋的电影都会火,要是咱村的闺女选上,那可是祖坟冒青烟啊!” 张艺谋带着工作人员走进场地时,几十双眼睛立刻盯住了他。他穿着一身简单的黑色运动服,戴着棒球帽,手里拿着笔记本。 他的目光在孩子们的脸上来回扫视,仔细观察她们的神态和气质。张艺谋并不在意女孩们的装扮,而是反复强调:“我要找的是最真实的,最像乡村老师的那种感觉。” 这让一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孩有些沮丧。张艺谋走到一位穿着朴素、神情略显紧张的女孩面前,微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 女孩怯生生地回答后,他点点头,又问她:“平时会不会带弟弟妹妹?在学校怎么和同学相处?”女孩用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一一回答,语气朴实又真诚。 几轮筛选下来,一些原本抱着美梦的女孩被淘汰了,带着失落的表情离开。而那位穿着旧衣服、说话羞涩的女孩却脱颖而出。最终,她成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主演魏敏芝。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上映后,魏敏芝因为真实质朴的表演迅速走红。 这个从河北农村走出来的女孩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甚至有媒体将她形容为“下一个张子怡”。然而,这种突如其来的名气,却让年仅14岁的魏敏芝迷茫了。 魏敏芝的家在一个小山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子过得清苦。虽然村里因为她的出名而热闹了好一阵,但她的父母始终保持朴实本色。 他们既为女儿骄傲,又感到无所适从。村里人纷纷出主意,有的说:“赶紧让她去北京,演电影赚钱!” 有的说:“抓住机会,让孩子成大明星!”但魏敏芝的父母对这些建议无从判断,他们不识字,也从未接触过娱乐圈,甚至连电影的制作过程都不了解。 魏敏芝自己也陷入了矛盾。她一方面为自己的走红感到兴奋,另一方面却对未来充满迷茫。 在外界的目光中,她渐渐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力:她不想让家人失望,也害怕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几番犹豫后,魏敏芝决定拨通张艺谋的电话,向他求助。 接到电话时,张艺谋正在筹备新片。他听到魏敏芝的困惑后,特意抽出时间与她见了一面。 在一间普通的茶馆里,魏敏芝带着忐忑的心情向张艺谋倾诉了自己的迷茫:“张导,很多人让我去演电影,说我有机会当明星,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艺谋沉思片刻,随后缓缓说道:“孩子,我知道你的心情。走红后,谁都会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我要告诉你,你的情况和其他人不同。 你没有章子怡那样的长相,也没有像巩俐那样扎实的表演功底。娱乐圈不是光靠运气就能走下去的,它需要天赋、资源和坚持。” 魏敏芝低下头,眼里闪过一丝失落。张艺谋接着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未来。你身上有一份质朴和真实,这是很多人没有的。 我的建议是,你回去好好学习,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不要被一时的名气冲昏头脑。” 张艺谋的话让魏敏芝豁然开朗。她回到家后,把张艺谋的建议告诉了父母,父母虽然不完全理解,但还是支持女儿继续学业。 魏敏芝重新回到学校,埋头苦读。村里的议论渐渐平息,曾经对她抱有期待的人也逐渐转移了目光。 几年后,魏敏芝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学习编导专业。 在大学期间,她开始接触幕后工作,从剧本写作到摄像剪辑,她一点点积累经验。她发现,自己对用镜头讲述真实的生活充满热情。这份兴趣激励着她不断学习。 毕业后,魏敏芝留在了电影行业,但她选择站在镜头背后,成为一名导演。她用自己的作品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尤其关注农村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问题。
1999年,张艺谋捧红了农村女孩魏敏芝。之后,魏敏芝想当明星,张艺谋却说:“你长
牧童的娱论
2025-01-16 15:11: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