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做鸿蒙智行当下一个典型的选择,品牌建设优先于量的爆发。
当然,我不是说华为不在乎量,而是,相较于绝对的销量,华为更在乎有质量的销量,在品牌和产品吸引下的销量,而不是价格内卷下的销量。
所以你看,在行业主流玩家纷纷跟进5年免息的时候,华为反而极其保守,哪怕是短期订单量和交付量下滑,也再所不惜。
降价的本质是用未来换当下,降价策略开启很简单,但想要涨回去就太难了。
五年免息的本质就是降价,当用户习惯了你的免息策略后,一旦你在新产品上取消,销量大概率会立马下滑。
——————
大家都知道降价的本质是用未来换当下,退一步容易,进一步难。但很多时候没办法,在保住当下的前提下,才有资格谈未来。
华为能够坚守价格,坚持品牌建设,坚持有质量的销量,是因为他真的可以坚持。
短期看,问界的交付下滑,核心其实就是销量核心的新问界M7交付下滑,本质上新问界M7依然是老平台的产品,而非华为从0开始打造的新品,这台车能够撑到现在,已经足够逆天了。
对于25年,问界有M8,这台车几乎继承了M9绝大部分的销量,某种意义上,它是可以称之为M9 Pro的。
这台车一定是爆款,但爆到什么程度,核心看价格,也看华为的追求。
产品层面来说,起售价拉到39万以上是可以的,但若是如此,这台车的月交付我觉得最多就是万级别的,因为和问界M9价格差太小了。
如果问界想把这台车作为新的主力销售产品和超级大爆款,也就是月交付2万级别,那么我觉得它的定价需要拉到35万级别,35.9或者36.9,和问界M9的价格差拉到10万,实现实质上的降维打击。
35万+的售价对于问界来说是便宜的,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依然是妥妥的高端产品里。
————————
尊界我觉得会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这个品牌的核心任务不是走量,而是打造鸿蒙智行的品牌高地,成为华为车业务最前沿技术的演武场和实验田。
所以对于尊界来说,最核心的任务是展示华为对于豪华智能汽车的定义能力。
传统豪车的定义模式延续了上百年,大家司空见惯了。
但而今,恰恰是一个颠覆传统的时代,对于尊界来说,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受众群的用户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展示现代科技对于驾乘体验和产品设计的重定义能力。
过去的造车思维,爆款超级豪车思维,本质上是建立在燃油动力体系基础上的,它本质上是时代的产物,而非行业的正义。
经验很多时候在变革时期是失效的。
油车替代会是一个长期需要保持的选择,增程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用户习惯的延续是当下市场的重要决定性要素,步子太大会扯着蛋。
但,不能只有延续,还得有颠覆和变革,还得有重定义能力。
————————
智界的定位是年轻人,某种意义上,这才是鸿蒙智行体系下和特斯拉竞争的品牌,当然也包括小米。
智界的第一枪打得很糟糕,智界S7想起来不容易,但智界R7起来了。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在R7上,增程式并没有干掉纯电,反过来,在这台车上,纯电的销量甚至更高一些。
为什么?
我觉得两个方面,一个是增程式并没有比纯电便宜很多,这和问界M9上纯电和增程式明显价格差是不同的。增程式最大的优势其实是便宜,当然,我说的同档次车上。
另一个是受众群体的差异化,问界M9上,增程式销量碾压纯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M9的核心用户以换购和中年人为核心。
一方面,他们肯定开过油车,熟悉了油车的逻辑和体验习惯;另一方面,他们对纯电车的接受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但年轻人是反过来的,智界R7的用户里,很多人是第一次购车,他们对油车没有习惯延续,反而更能够理解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
但就目前来说,智界整体还不够年轻,问界可以专注于成熟稳重和安全,但智界需要更多的速度与激情。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智界需要更深入去研究特斯拉和小米,尤其是小米,我觉得是值得智界去学习和借鉴的。
这是品牌调性和用户群特征决定的。
————
享界现在的核心问题我觉得在于北汽怎么想,怎么做,享界S9是一台很不错的车,但他是一台产品和用户错配的车。
更简单点,喜欢这台车的人预算不太够,而预算够的,S9并没有真正打动他们。
享界未来的品牌定位到底是什么?
高端轿车?
56E的销量的确依然足够大,但56E的客群是谁,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如何去打动他们,享界需要真正想明白。
——————
尚界这张牌怎么说呢,如果真的是按照之前曝光的,聚焦于18-25万价位,哪怕这很可能就是鸿蒙智行的荣耀了。
它的产品定义只要不出问题,销量爆发应该会非常快。
无他,因为这个价位的市场容量足够大,更契合年轻人的预算空间。
我始终觉得,这部分的市场,华为还是要
——————
很多人可能忘记了,华为真正介入整车市场的时间和小米其实是差不多的。
20年底华为被制裁,渠道需要新的血液,华为开始和赛力斯洽谈合作,到华为真正全面介入,是21年中的事儿了,也就是雷总宣布造车的那个节点上。
华为所选择的和传统车企合作的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首先需要和各家合作伙伴统一认知,这就很难。
很多时候,教别人做事儿比自己做事儿更难,更费时间。
奇瑞就是典型的代表,智界S7上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一个是产能,另一个我觉得是星纪元搅局,这很明显就是奇瑞没有统一认知导致的。
鸿蒙智行真正开始畅通无阻,我觉得是新问界M7和问界M9的接连大爆发,尤其是问界M9的大爆发,终于让合作伙伴意识到,和华为合作到底可以得到什么,而掣肘和华为的合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当下的鸿蒙智行来说,还是缺时间,整个体系的运转我觉得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成熟期。
等到27年这个时候,我觉得才会是鸿蒙智行完全态竞争力的展现,这也会是BBA逐步退出中国舞台的时间节点。
中国未来的豪车市场,一定是本土品牌的天下,鸿蒙智行一定是一哥。
真正有悬念的是,这个一哥到底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是战国七雄的一哥,还是一家独大的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