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四川的一个小山村里,临终前对小29岁的妻子潘兰珍说道:“我走后,有合适人选,你可以改嫁,但千万不要拿我名声去卖钱。”
1930年,上海熙华德路石库门的一处简陋楼房中,搬来了一位老先生,每天深居简出,神神秘秘的,不知是做什么工作的。
从他到来的第一天,住在后面的潘兰珍就注意到了他。
虽然自己的日子过的也清苦,可是看老先生自己一个人住,潘兰珍还是有些于心不忍,于是这个善良的姑娘经常自己准备些食物,前去看望他。
一来二去,两人便熟识了。
“兰珍,你是不是不认识字?”一天他忽然向潘兰珍问道。
潘兰珍红着脸点点头:“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念过书,不会写字。”
“我来教你。”
说完,他拿起毛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写下了潘兰珍的名字,潘兰珍圆溜溜的大眼睛盯着这三个字,心中对读书人也越发敬重了。
两人虽然相差二十多岁,可是他们仍旧在不知不觉间,逐渐萌生了情愫,走到了一起。
此时的潘兰珍还不知道,这个和她朝夕相处的“李先生”,就是陈独秀。
后来陈独秀遭到了国民党的关押,此时的他已经接近晚年,两个儿子也已经离世,人生似乎再也没有什么风浪可以在他心中掀起涟漪了。
结果这时候,潘兰珍来了,她没有过问他被关押的原因,而是在他身边始终如一的照顾他,给他送饭,帮他采购,甚至帮他整理文案。
直到有一天,这位“李先生”向潘兰珍坦白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就是同时受到国共两党共同关注的陈独秀。
潘兰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够结识到这般人物,心中除了敬意之外,还多了几分仰慕。
她更加尽心尽力的照顾陈独秀,为了看望他方便,还自己挣钱在监狱旁边租了一所房子。
这让陈独秀十分感激,潘兰珍的到来仿佛又为他的生命燃起了一把火,让他得以在监狱中坚持读书创作。
那段时间陈独秀的著作几乎都是在潘兰珍的帮助下发表的,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剧烈反响。
1938年,陈独秀去往了重庆,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去往了四川省江津县。
他和潘兰珍结为夫妻,住进了石墙院一个破旧的房子中,生活拮据。
可是潘兰珍从来没有因为这样的生活抱怨过半分,虽然没有高君曼的才情,她在持家方面是一把好手。
婆婆生活不能自理,潘兰珍就每天帮她洗脸编发,清理身体,家中有人闹了矛盾,潘兰珍也会主动站出来化解。
得益于潘兰珍的悉心照顾,陈独秀得以在这混乱的局势中继续创作,陈家也没有像一盘散沙。
后来国民党和共产党纷纷来信,希望陈独秀能够到党内做工作,但陈独秀都拒绝了,潘兰珍也对丈夫的选择表示尊重。
后来因为陈松年的工作有所变动,陈独秀不得不去往鹤山坪居住,生活环境虽然简陋,但是陈独秀的内心却十分充盈,潘兰珍还收养了一个女儿,让这个家庭变得越发热闹。
1942年,陈独秀因为重病不治,走向了人生的尽头,在临终前,他拉着潘兰珍的手,感慨道:“我这后半生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了你,你是我的妻子,但我走后,你一定要自立,不能用我的名声赚钱。”
潘兰珍此时心中万分悲痛,却还是眼含热泪地点点头:“你放心,先生,我会养活自己的。”
“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你可以改嫁,不必为我守节。”
说完这句话,陈独秀便咽气了,潘兰珍心如刀割。
后来她确实按照陈独秀的遗愿那般,自己打工赚钱,晚年和养女一起居住,度过余生。 (澎湃新闻:潘兰珍:陈独秀晚年的温情)
青崖白鹿
陈公乃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