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穿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女儿到北京饭店,怯生生不敢说话,小女孩的一句话却让在场人大吃一惊。
“彭叔叔,你就是彭叔叔,妈妈说,你是我爸爸的好朋友。”
1950年,北京饭店中,彭德怀看着这名衣衫褴褛的小姑娘,如同看到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泪湿了眼眶。
“好孩子,你告诉叔叔,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黄岁新,叔叔,我可以成为你的干女儿吗?”
孩子稚嫩的声音回荡在北京饭店的大厅中,让在场众人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这孩子真是公略的!”
“是公略的孩子!”……
众人发出一阵感慨,目光皆锁定在这个孩子身上。
黄岁新懵懂的看着这一切,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父亲黄公略,是一位怎样的英雄。
黄公略出生于1898年,原名汉魂,因仰慕张良受书于黄石公,因而改名,也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1916年,18岁的黄公略加入了湘军队伍,凭借自身勇敢无畏的精神,他从一名小小的战士,很快就成为一名连长,并在北伐战争开始之后,成为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一员。
拿下武昌之后,黄公略考入了黄埔军校,以他的才干,得到上级赏识,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时局的变化无常却让黄公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自己所行的道路真的可以救济民众吗?国民党坚守的理念,真的适合现在的社会吗?
在一片迷茫中,黄公略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得益于周恩来当时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不少人都在他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党。
共产主义思想的不断扩散,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国民党的真面目,黄公略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谨慎思考之后,黄公略最终选择了站在革命这边,成了共产党的一员。
彭德怀得到消息后十分高兴,之前在讲武堂的时候,彭德怀就是黄公略的老师,两人志向相同,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
也就是那个时候,彭德怀预感到早晚有一天,他们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因此在黄公略加入共产党之后,彭德怀第一时间写信给他,送去了祝贺。
筹备平江起义过程中,彭德怀又亲自写信,邀请黄公略前来和自己并肩作战,黄公略欣然应允。
1928年7月,在彭德怀和黄公略的带领下,平江起义顺利举行,给当时的工农红军部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两人也因此被并称为“彭黄”,革命情谊在这次作战中得到了升华。
随着革命形势逐渐严峻,他们两人不得不暂时分别,带领部队走向了“反围剿”的道路。
不过彭德怀没想到,这一分别竟然就是永别。
1931年,黄公略带领部队行至东固六渡坳附近,忽然遭到了敌空军袭击,黄公略为掩护战友撤退,不幸中弹身亡。
毛主席和彭德怀得知消息后,心中悲痛万分。
“家杞(黄公略字)走了,他的孩子我们得照顾好。”毛主席感慨道。
只是当时时局紧张,彭德怀等人自身难保,因此一直没能找到刘玉英和孩子的下落。
黄公略去世后,刘玉英不得不带着年仅8个月的孩子东躲西藏。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因为她们孤儿寡母的身份而心软半分,这也导致刘玉英母女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活命,她不得不带着黄岁新躲到了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靠着做工和乞讨生活。
1939年,随着国共两党展开合作,徐特立前往长沙之前,毛主席曾亲口对他交代道:“你这次去,一定要找到刘玉英母女,了却我多年的心愿。”
只是徐特立始终没能找到刘玉英,一直到1949年,才终于有了刘玉英的消息。
找到刘玉英后,她和女儿一起被接到了中南海,日子这才有所改善。
次年,彭德怀亲自在北京饭店招待了刘玉英母女,并认黄岁新为干女儿,黄岁新这才得以重新上学,走向了人生的正途。 (百度百科:黄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