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秋天,四川宜宾长宁县郁郁葱葱的大山里,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士兵粗暴地踹开一间草屋的木门,猛然看见屋中摆着一担大粪,不禁掩鼻而退,领头的士兵脚下踩到一汪粪水,气得破口大骂。
1928年7月,红军主力进攻湘南,边界地区仅剩下两团国民党部队。趁着红军主力出击,国民党迅速派出11个团发动了“会剿”进攻,试图消灭红军在该地区的力量。红军边界特委决定,派遣袁文才领导的红三十二团驻守宁冈,而毛泽东则带领红三十一团以游击战术困扰敌军,驻扎在永新地区。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三十一团与永新地区的数万群众紧密合作,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并展开四面游击战术,日夜对敌人进行袭扰。由于敌人无法掌握红军的真实实力及位置,再加上供应线断裂,物资短缺,敌军陷入了困境。 与此同时,永新地区的群众也全力支持红军,成为红军的通信员、交通员,严密保护红军的机密,并时刻观察敌情,将敌人的动向及时传递给红军。红军与永新人民的紧密合作,使得敌人无从突围。永新周围的敌军被红军及当地百姓围困长达25天,敌人被迫困守在30里范围内,无法向前推进。 1934年12月中旬,红一军团在八瓢村进行休整。然而,由于八瓢寨的空间有限,无法容纳上万人的部队,部分红军部队被分散到附近的地茶和平桥等地住宿。在平桥杨再许家,住了几位红军战士。红军在杨家住了三天,自己做饭,期间,一位战士不小心撞坏了杨家用来洗脸的陶盆。红军离开时,这名战士按照规定给杨再许留下了一百五十文钱。 杨再许家一直保留着那个瓦盆,直到1957年,它被上交给了遵义纪念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红军不仅以坚定的信念捍卫着革命事业,而且与人民群众形成了互相保护、互相关爱的深厚关系,展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1935年深秋,四川宜宾长宁县的大山里,一场惊心动魄的搜捕正在进行。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来到一处偏僻的草屋前,他们粗暴地踹开木门,屋内浓烈的粪臭瞬间扑面而来。领头的士兵一时不慎,踩进了地上的粪水,气急败坏地咒骂起来。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正上演着一场生死较量。 屋子的主人黄二嫂面带笑容地站在一旁,看着这群士兵在屋内翻箱倒柜。她的笑容下藏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就在士兵们脚下的地窖里,正藏着两名女红军。这两名女红军,一位是川南游击队政委余鸿泽的妻子李桂红,另一位是组织干事阚思颖。在敌人到来之前,黄二嫂急中生智,在窖板上撒了一层香灰,又将准备浇菜的粪担放在上面,这才造就了眼前这个令敌人难以靠近的场面。 就在搜查即将结束时,天突然摇晃起来,屋顶的黄泥和草屑纷纷落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成了两位女红军的救命稻草。惊慌失措的敌军立刻撤离了草屋,暂时解除了这场危机。这一幕,成为了当地革命历史上最惊险的场景之一。 事实上,这两位女红军的处境,与整个川南游击队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红军主力长征进入云南后,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这支仅有千余人的游击队被留在了川南一带。当时,国民党调集了数万大军,对这支小股部队展开了疯狂的围剿。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怀有六个月身孕的李桂红无法继续随队行动,阚思颖便主动请缨,留下来照顾她。
随着红军在长征中的严重减员,特别是万里长征和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行程后,红军在陇南城乡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军活动。贫苦人民在红军的教育和影响下,认识到红军是他们自己的队伍。为了争取自己的解放,越来越多的青年纷纷投身红军,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徽县江洛镇,冯智清的三个儿子都志愿参军,但由于家中老父母年老体弱,冯老汉的请求才得以实现,三个儿子终于加入了红军。另一位贫苦农民郭庚源和儿子郭景山,在参加红军之前,曾在赶麦场打工。郭庚源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而郭景山在解放后回到家乡,担任了礼县县委副书记,积极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进驻延安以南的南泥湾,开展开荒种田工作。王震虽是从未种过田的城市人,但他和战士们一样,肩负着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重任。起初,王震对自己的农事能力表示担忧,他曾向上司朱德抱怨,自己一直从事铁路工人工作,对种田一窍不通。 朱德则鼓励他:“没关系,我们有很多干部和战士是农田能手,你可以向他们请教。”为了确保战士们能够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王震特别聘请了当地71岁的农民朱玉环担任农业生产教官,并批准他加入军队,成为军事生产的指导员。王震亲自签发了命令,正式任命朱玉环为农业生产教官,指导三五九旅的农业生产工作,并要求各部队官兵虚心学习。 通过这一举措,红军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生产能力,也更好地保障了长期战斗所需的物资。这一系列的军民协作、团结奋斗的事例,不仅展示了红军与人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军民的紧密合作与无私奉献为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