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王远芬将军由安阳军分区司令员调任河南省军区任参谋长,搬家时警卫员误将军分区的一只绿色搪瓷脸盆带到了郑州。
1955年初春的一个清晨,郑州市区内的一处军干家属院里,晨光微露。王远芬将军刚结束晨练回来,路过院子时听见屋内传来女儿们洗漱的声响。他随意瞥了一眼,却猛地站住了脚步。屋内那个崭新的绿色搪瓷脸盆格外刺眼,这让他想起了前些日子的搬家之事。 去年年底,王远芬将军接到任命,由安阳军分区司令员调任河南省军区参谋长。临行前几天,警卫员们忙着收拾整理将军及家属的行李。来来往往的身影中,一只绿色的搪瓷脸盆不经意间被装进了行李堆里。那是军分区办公室的公用物品,平日里就放在院子的水缸架上。 这只脸盆很快就在新家派上了用场。它被放在了院子里的水缸旁边,每天清晨都会盛上一盆清水,供全家人洗漱。虽然只是一只普通的搪瓷脸盆,但在当时,这样完好的生活用具也算得上是稀罕物件了。 将军立在院中,叫来了正在整理院子的警卫员。面对将军关于脸盆来源的询问,警卫员先是一愣,继而低下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承认这是从安阳军分区带来的。 将军的态度要尽快把脸盆送回安阳。警卫员领了命令,当天就联系了去安阳的顺风车,踏上了回程的路。 后来,这个故事在部队里广为流传。一只普通的绿色搪瓷脸盆,因为一位将军的铁面原则,在建国初期物资匮乏的年代,走了一趟近三百里的归程。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物归原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军人操守的生动教材。 王远芬,安徽省金寨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多个重大时期,参与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成立与发展,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崛起。 王远芬的革命历程始于1930年2月,当时他年仅20岁,便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正值中国大地战火纷飞,革命的洪流席卷各地,王远芬投身其中,成为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一员。作为一名年轻的红军战士,王远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与战斗能力。在红军的队伍里,任何一名战士都必须具备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与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王远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身革命,并逐渐在不断的磨砺中担任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职务。 1931年8月,王远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为他后来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红军中,政治工作和军事战斗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党员,王远芬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部队凝聚力量、保持战斗力。因此,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领导能力。 在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舞台上,王远芬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班长、排长,第三十二团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甚至是军区的参谋主任等岗位。无论在哪个岗位,王远芬都深知责任重大,始终不懈努力,带领队伍渡过了无数困难和险境。特别是在担任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谍报科科长一职时,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与政治敏锐性。作为一名专责情报工作的军事干部,王远芬始终保持着对敌情的高度警觉,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敏锐的直觉,他为红军及时获取了大量关键情报,并有效协调了各方面资源,确保了队伍在战斗中的优势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远芬并未停下脚步,他继续投入到抗日战争的伟大事业中。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他担任了三八五旅的参谋长、独立团团长等职务。在面对强敌的压迫时,他冷静指挥、果敢决策,带领队伍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多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他的领导能力和英勇表现,使得他在红军和八路军内部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随着中国的解放事业逐步推进,王远芬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结束后,他担任了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的司令员等职务,参与了新中国初期的军事建设工作。他不仅要应对复杂的局势,还要为军队的建设、边防的巩固做出贡献。王远芬展现出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努力确保部队的稳定与地方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远芬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等多项荣誉。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为祖国的安定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河南军区安阳军分区工作期间,他领导当地部队加强边防管理,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了不小贡献。 然而,王远芬并没有享受到太长时间的安逸生活。1962年12月12日,他因病在郑州去世,年仅55岁。尽管他的人生轨迹短暂,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奉献,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王远芬的革命精神与军事才能,至今依然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始终坚持革命理想,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任务,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的事迹和精神,在新中国的军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奋斗精神的象征。
笑傲江湖
河南一个内陆省份,有啥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