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就轻地说自己未经请示就抽了日军大佐才能抽的烟。
1937年,一支日军辎重部队出现在了公路上。这些日军显然毫无戒备,事先没有侦察,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开进了七亘村。他们有说有笑,仿佛是在郊游,哪里知道死神已经向他们招手。 就在日军走到村口时,一声炮响打破了宁静。紧接着,枪声四起,炮声隆隆,地雷爆炸的轰鸣响彻山谷。伏击开始了!日军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铁桶密密麻麻倒了一片。 王近山和战士们从隐蔽部位跳出,和幸存的日军展开白刃格斗。王近山砍瓜切菜般收割着日军的人头,疯狂的战意使他如虎添翼。战士们也个个奋勇当先,和鬼子拼个你死我活。 伏击战的胜利消息很快传到了陈赓旅长那里。陈赓闻讯大喜,急忙去找刘伯承师长汇报战果。刚到刘伯承驻地,却看到王近山正拎着一口袋战利品,站在师长面前诚惶诚恐的样子。 原来,王近山在战斗结束后,挑选了一批最好的缴获物品,特意来向陈赓旅长请罪。这其中就有一批日军军官专用的高级香烟。王近山嬉皮笑脸地对陈赓说:"报告旅长,我们这次缴获了不少好东西,我就先拿了这些日本鬼子的香烟抽着。您别生气啊,我这不是提前庆祝胜利嘛!" 1949年10月至12月,王近山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同时兼任第十二军军长及政治委员,负责重庆市的军管工作。在这段时间内,他不仅有效地整顿了军队纪律,还积极参与了地方治安的维护,为新中国在西南地区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王近山被任命为川东军区司令员,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川东分校校长。这一时期,他不仅致力于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还注重军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军事教育的发展。其领导下的川东分校,成为培养优秀军事指挥官的重要基地,为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随着朝鲜战争的全面爆发,王近山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参与了关键的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在这些战役中,王近山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指挥部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尤其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的指挥使得志愿军在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时,依然能够顽强抵抗,最终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极大地振奋了志愿军的士气,也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坚韧与勇敢。由于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王近山两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成为中朝友谊的象征之一。 1952年秋冬,朝鲜战争进入了关键阶段。美国四星上将范弗里特指挥的“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发动了强大的“金化攻势”,试图通过大规模的炮火和兵力压制,夺取战略要地上甘岭高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王近山迅速作出反应,命令李德生领导的第十二军两个师四个团紧急返回前线,并配属秦基伟指挥,增调一个喀秋莎炮团,全力坚守无名高地。在连续43天的激烈战斗中,尽管敌军投入了超过6万兵力,使用了数十万发炮弹和大量炸弹,志愿军仍然顽强抵抗,最终以联合国军2.5万余人的重大损失告终。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王近山卓越的指挥才能,也彰显了志愿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不仅在国内树立了王近山的军事威望,也在国际上震惊了世界,进一步巩固了中朝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1953年,战争结束后,王近山回国,继续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他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随后又升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以及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和军区顾问。在这些岗位上,王近山不仅参与了新中国的军事建设,还在公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国内的社会稳定。他的多重身份和职责,使他在军政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贡献了力量。 然而,王近山的晚年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在军事和政务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他也面临着身体健康的挑战。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战争岁月的创伤,使得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53岁。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位优秀将领的陨落,也让人们对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贡献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与缅怀。 王近山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重要篇章。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指挥才能,体现了中国军人的不屈精神和战略智慧。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的果断决策和卓越指挥,不仅挫败了敌军的进攻计划,也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优势。这场战役的胜利,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的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