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当年德军在打赢号称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战役基辅会战后,德军士兵站在高处,监管漫山遍野的苏军俘虏的情景! 1941年6月,希特勒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沙"的对苏联闪电战。随着夏季的推进,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取得了惊人的胜利,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会战和斯摩棱斯克会战中各俘获30万苏军,德国装甲部队长驱直入,莫斯科仅在三百多公里之外。 然而,就在这看似势不可挡的胜利进程中,德军高层面临了一个关键性的战略抉择:是继续直指莫斯科,还是转向基辅消灭苏军西南方面军?这个决策在德军高级将领之间引发了激烈分歧。哈尔德将军和古德里安等人强烈主张继续推进莫斯科,认为苏联的首都是政治和交通枢纽,其陷落将对苏联造成致命打击。而希特勒则更关注乌克兰的资源和消灭苏军有生力量,坚持要先解决基辅方向的威胁。 希特勒最终于8月21日签发了第35号指令,决定将部分中央集团军群的力量转向南方,实施对基辅地区苏军的包围歼灭。德军实施了精妙的战略欺骗,通过无线电通讯和部队调动的伪装,让苏军情报部门误以为中央集团军群南下是为了迂回进攻莫斯科,而非合围基辅。 8月20日,德军进抵第聂伯河。当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相距550公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等边三角形,而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恰好处在这个三角形中间,为德军的包围战创造了理想条件。8月25日,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率先南下,直插苏军后方,而苏军统帅部对德军意图判断失误,错过了撤退的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德国南方集团军的第17集团军强渡第聂伯河,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迅速突入苏军背后,与北方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形成了经典的钳形攻势。德军的装甲部队凭借优越的机动性和无线电通讯能力,在复杂地形中保持了高速推进,为包围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德军的包围计划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双重合围:外线由第1、第2两个装甲集群组成,内线则是以步兵为主的第2、第6和第17集团军。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包围圈的形成速度,又确保了包围圈的牢固性。 从空中俯瞰,德军的包围行动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军事舞蹈。装甲部队沿着广阔的乌克兰平原高速机动,形成了一个不断收紧的巨大铁环。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从北向南推进,而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则从南向北挺进,两支装甲力量像两把巨大的铁钳,准备在基辅东侧合拢。 尽管此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已经身处险境,统帅部仍然禁止任何形式的后撤,甚至命令对德军第2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9月14日,德军展开了包围苏军的最后进攻。第1装甲集群第16师攻占了卢布内,而第2装甲集群的第3师则占领了洛赫维察,两支部队相距仅40公里。 9月16日,两支德国装甲部队在洛赫维察会师,完成了外线包围。随后,德军步兵集团军形成的内线包围也逐渐收紧。至此,近百万苏军被牢牢封锁在一个不断缩小的包围圈内。这就是那张历史照片的前奏——德军士兵站在高处,俯瞰着漫山遍野的苏军俘虏,见证了这场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战役的基辅会战的结局。 基辅会战的胜利确实让德军将领们欢欣鼓舞,然而这场胜利却埋下了德军东线战场失败的种子。通过对当时气象数据的详细分析可知,德军为基辅会战投入的这两个月时间恰好是1941年夏末秋初乌克兰和俄罗斯地区的最佳行军时期。9月底战役结束时,俄罗斯平原已开始降雨,不久之后便进入了著名的"拉斯普季察"——俄语中的"泥泞季节"。 10月初,德军重新调整部署,转向莫斯科方向进攻时,大地已开始变得泥泞不堪。装甲车辆陷入深达半米的泥浆中,补给线被严重拉长,行军速度大幅下降。到11月,早期的冬雪已开始降落,气温急剧下降,德军没有足够的冬季装备,面临冻伤和各种冬季疾病的困扰。那些在基辅包围战中表现出色的装甲部队,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寸步难行,发动机因严寒无法启动,士兵因极低温度而战斗力下降。 德军高层对苏联冬季的低估直接导致了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德军错过了在10月初占领莫斯科的最佳时机,让苏方有时间从远东调回精锐部队,并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工事。气象学家后来指出,如果德军不在基辅方向耽搁两个月,很可能在严冬到来前就已占领莫斯科。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评价一针见血:"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输掉了战争。"基辅会战虽然在战术层面堪称完美,却在战略层面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德军取得了辉煌的局部胜利,却因此延误了战争进程,最终丧失了整体胜利的可能性。 这场围歼战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乌克兰平原上的百万生命被卷入这场钢铁风暴,无数家庭因此破碎。德军围困基辅的同时,城内平民面临食物短缺和疾病威胁。当苏军放弃城市防御撤退时,大量平民也被迫流离失所。在那张照片背后,是数十万个带着绝望、恐惧和茫然的个体生命。
抗战中,八路军营长让战士们反冲锋,不料冲到半山,营长却让他们赶紧把日军尸体背上山
【4评论】【32点赞】
用户15xxx43
那时的德军确实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