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国民党上将韩复渠将要被执行死刑,当郑洞国见到韩复渠的妻子高艺珍时,她

熹然说历史 2025-03-31 21:32:47

1938年,国民党上将韩复渠将要被执行死刑,当郑洞国见到韩复渠的妻子高艺珍时,她却说:“郑将军想必是奉命抄我家,喏,这是我的全部财产,卫兵都在院子里,武器都在桌子上,请验收吧。” 1938年1月24日的夜晚,寒风刺骨。武昌市平阅路的一座小院内,韩复榘不安地来回踱步。这位曾经山东省主席、抗日将领的脸上写满了疑虑和焦躁。 "早知道就不应该相信蒋某人的谎话..."他低声自语,眉头紧锁。 几天前,韩复榘是奉命前往河南开封参加作战会议。当时他还不知道,这是蒋介石设下的圈套。蒋介石早已对他不满,尤其是因为他在山东抗战中违背军令撤退的决定。到达开封后,韩复榘立即被扣押,秘密押往武汉。 此时,突然有两名卫兵走上楼来:"韩主席,何部长有要事请您过去商谈。" 这个简单的谎言成了韩复榘生命的终点。他跟随卫兵来到一处院子,夜色中院子显得异常寂静,大门后隐约可见几个模糊的黑影。军旅多年的经验让韩复榘敏锐地察觉到危险,但为时已晚。 "有...有刺客!"这是韩复榘最后的话语。 隐藏在院中的行刑士兵扣动扳机,枪声划破夜空,子弹穿透了韩复榘的身体。这位48岁的将领带着惊惧的表情倒下,生命就此终结。 然而,韩复榘并不知道的是,在前一天,国民政府已经免去了他的所有职位,何应钦等人组成的最高军事法庭已对他做出死刑判决,列出了所谓的"十大罪状"。 枪声过后,韩复榘曝尸数日,最终由他的二姨太纪甘青前来收殓。而此时,他的正妻高艺珍还在河南漯河,对丈夫的死讯一无所知。 回溯半年前,当日军步步紧逼济南时,韩复榘面临艰难抉择。作为抗日将领,他为阻止日军南下,下令炸毁了黄河大铁桥这一重要交通要道。但后方承诺的武器支援始终未到,前线伤亡惨重。在德州之战中,韩复榘失去了三个师的兵力,军队已无力再战。 当时,韩复榘曾满怀期待蒋介石承诺的大炮能及时送到:"若是有了几门大炮,我军伤亡就不会这么惨重了。"但等来的不是武器,而是一道接一道的苛责命令。 无奈之下,韩复榘违背了蒋介石的命令,下令军队撤离。这个决定保全了残余兵力,却也为蒋介石处置他提供了把柄。 在被处决前,韩复榘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交给卫生员带给高艺珍。信中,他或许想告诉妻子那些未能说出口的话,那些关于对家国的忧思,对亲人的牵挂。然而,当这封信辗转到达高艺珍手中时,韩复榘的生命已如风中残烛,随着武昌的枪声永远熄灭。 韩复榘被处决的消息传到河南漯河,高艺珍号啕大哭。眼前一片漆黑,她明白:韩家的参天大树倒了,家族已不可避免走向没落。但此刻她更担心的是全家人的身家性命。 第二天一早,驻守河南的郑洞国将军来到韩家。出乎意料的是,高艺珍已经命令家人和卫队将所有值钱的财物装进箱子,整齐地摆放在家门口。她从容地对郑洞国说:"向方(韩复榘)犯罪,郑将军想必是奉命抄我家。喏,这是韩家全部财产,卫士连也集合在院子里,武器在桌子上。郑将军,请验收吧。" 郑洞国被这位将军夫人的镇定与大义凛然所震撼,连忙解释:"韩主席所作所为自有公论,我只是来代蒋委员长表示慰问的,夫人有什么要求,尽管转达。" 高艺珍并不知道丈夫已被秘密处决,请求前往武昌探望。随后,她指着门口的卫队说:"向方倒了,我今后无需人保护,他们并非一般的卫队,都是山东国术界名手,请批准他们回山东抗战,也算我们为向方的罪过弥补一些吧。" 这番话让郑洞国深受感动。虽然他没能告知韩复榘已被处决的真相,但允许副官代替高艺珍前往武昌。副官到达后,恰巧遇见从银川赶来的二姨太纪甘青,两人得知噩耗,一同为韩复榘收殓安葬。 处理完丧事,纪甘青写信向高艺珍表明净身出户,离开了韩家。不久,风尘出身的三姨太李玉卿也提出要走,但她不像纪甘青那样潇洒离去,而是要求分家并索要儿子韩嗣煌的抚养权。高艺珍虽送她一些财物,但拒绝让孩子跟她走。 噩耗传来后,韩复榘的长子韩嗣燮受不了打击,精神崩溃,最终在精神病院去世。家道中落,高艺珍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其中还包括并非她亲生的韩嗣煌和养女韩嗣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艺珍决心为丈夫平反。她开始四处奔走,搜集证据。她深知丈夫在山东抗战如此艰难,是因为蒋介石未能兑现武器支援的承诺,才导致兵力不足,最终被迫撤退。 高艺珍将掌握的事实写成信,寄给了北京市地产处理委员会,收信人是董必武。董必武经过调查,确认信中内容属实,最终为韩复榘摘除了"逃兵"的不白之冤。同时,高艺珍也成功收回了韩家的合法房产,解决了一家人的居住问题。 在高艺珍的悉心培养下,韩家子女各有成就。二儿子韩子华(原名韩嗣烺)参加了解放军,参与抗美援朝战争获得三等功,后来成为民革中央候补委员;三儿子韩嗣辉在运输公司工作,积极参与黄埔同学会;四儿子韩嗣煌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教授的同时,还是一代意拳大师;养女韩嗣虑则成为了优秀的高级工程师。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