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上海知青李亚茹抛下丈夫和女儿果断回城。临行前一晚,丈夫抱着她,流着泪

曦月谈 2025-04-02 14:41:12

1978年,上海知青李亚茹抛下丈夫和女儿果断回城。临行前一晚,丈夫抱着她,流着泪道:“可以不走吗?”她同样泪流满面:“对不起,可是回城是我的执念。”谁知,40年后她却后悔不已。 1970年夏,17岁的李亚茹到黑龙江五七农场插队,在这她遇见了一生的挚爱。 每天天一亮,李亚茹便拿起镰刀和背篓去田间劳作。 这次队里组织摘茄子一摘就连着好几天,李亚茹从没做过这样的体力劳作,到了晚上腰便酸痛起来。 为了不落队,李亚茹不辞辛苦,仍然坚持每天参加劳作。 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赶在天黑前把所有的茄子摘完装篓,一气呵成,搬到住的地方后。李亚茹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瘫在床上。 然而,她的努力与坚持得到大家的认同,大家也知道李亚茹的文化底子好。于是不久队里便将其调到公社的中心小学任教。而且这个学校的老师大部分也都是从刘坪店过去的,其中就有刘宝民。 李亚茹开心极了,很喜欢这个工作。 谁料,上课时又遇到难题了,有学生捣乱不听话,要如何处理,她都毫无头绪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李亚茹皱眉苦恼时,同校里热心的老师刘宝民上前问道:“这是怎么啦?”李亚茹便把遇到的难题都诉说出来。 结果没一会儿,刘宝民竟然把解决方案建议都告知。原来这都是他常见的问题,李亚茹顿时如负释重连声道谢。 渐渐地两人一有遇到问题都会一起讨论,久而久之,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他们一起看书,一起听广播,一起看电影。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走在一起。 1975年,李亚茹和刘宝民结婚了。他们的婚礼很简单,就是请村里的人吃了一顿饭。婚后,他们过着甜蜜的生活,一起教书,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 1978年,李亚茹的父亲得知她的情况,寄来了招工表。这意味着李亚茹可以回城了,但这也意味着她和刘宝民的婚姻可能要走到尽头。 李亚茹看着那张招工表,内心充满了矛盾。她想过和刘宝民一起回上海,但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家庭条件、工作都不符合回城条件。最终,李亚茹决定离 婚,独自回上海。 临别前夜,刘宝民抱着李亚茹,泪水滴落在她的肩膀上:“你说你要一辈子和我一起的,你怎么能走呢?” 李亚茹默默地流泪,她知道这个决定对刘宝民不公平,但她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于是她哭着对丈夫说:“对不起,可是回城是我的执念,我想回去。” 回到上海后,李亚茹在供销社工作,后来考上电大。她结识了一个比她小4岁的生意人,他们结婚了,并生了两个儿子。她的生活变得富裕,但她始终无法忘记在陕北的日子。 2017年,李亚茹参加了一个知青聚会。她回到了陕北,看到了刘坪店的变化和发展。 她也找到了刘宝民的家,但刘宝民并没有出现。他的邻居告诉她,刘宝民现在过得很好,他在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现在已经退休了。 李亚茹决定去找到女儿,她通过村民得到了地址和电话。 她来到了延安市找到了女儿。当她们见面时,李亚茹抱着女儿泣不成声:“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对不起你。” 女儿很平静,她告诉李亚茹她理解她的决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当时也是没办法的。” 然而,当李亚茹提出要补偿女儿时,却被女儿拒绝了:“我们现在日子还行,不需要你的接济。” 女儿的冷淡和平静让李亚茹感到失落。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不能接受她的补偿。 但在那一刻,她意识到她的决定不仅影响了她自己的生活,也影响了她身边的人。她决定不再打扰女儿的生活,她决定接受自己的过去,也接受自己的现在。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都会面临许多选择。有时候,这些选择会让我们感到矛盾和痛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李亚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决定如何,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接受它,并努力过好我们的生活。   你们觉得呢?      

0 阅读:74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