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网络交友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方式,其中潜藏的风险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宁夏男子马登毅的诈骗案件,就如同一个沉重的警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2024 年 7 月 23 日,宁夏的一间法庭内,一场备受瞩目的审判正在进行。被告席上的马登毅,身材单薄、相貌平平,可他却被冠以 “宁夏第一色魔” 的恶名。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劣迹斑斑的人,最终竟是自己走进警察局投案自首。这看似矛盾的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从表面上看,一个主动投案自首的人,似乎已经悔悟,可马登毅每成功骗完一个人,就会用烟头在自己身上烫一个伤疤,这些伤疤就像他犯罪的 “勋章”,这又让人怀疑他的悔悟是否真心。 马登毅的犯罪行为,要追溯到 2010 年。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却有着一项令人咋舌的 “绝技”:他能在与见过的女子相处短短 3 小时内,让对方乖乖顺从,还能心甘情愿地为他掏钱。据统计,他的受害者超过了一百人,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万元,其中大部分受害者是已婚女性。一般已婚女性应该有着相对成熟的心智,可为何还是轻易落入他的陷阱? 原来,马登毅有着特殊的 “作案” 手段。他出身于宁夏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父亲结过三次婚,他是第二个妻子所生。在这个有十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里,他因长相酷似父亲,成了母亲怨恨的对象,被边缘化,极度缺乏关爱,这让他内心既渴望温暖,又充满自卑。初中没毕业,他就踏上打工之路,工地上的艰苦生活让他沉迷网络。一次偶然,他读到一本关于女性心理学的书,从此心中有了邪恶的想法。 在网络世界里,他将自己伪装成 “香港余总”。朋友圈里满是豪华跑车、气派别墅和励志格言,把自己包装成事业有成、风度翩翩的成功人士。他在社交平台上寻找那些倾诉心事的女性作为目标,用 “你是不是心情不好?可以和我说说哦” 这样的开场白打开对方话匣子,然后编造各种悲惨故事,如未婚妻车祸离世、家人只看重钱等,赢得女性的同情和怜悯。 当在网络上建立起信任后,他开始线下行动。他租借名贵汽车,穿着笔挺西装,出入高级餐厅,慷慨给服务员小费,营造出虚幻的奢华。涉世未深的女孩们,以为遇到了多金又深情的好男人。可随着关系深入,他便以银行卡取现额度不够、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为由,让女孩们掏钱。沉浸在恋爱甜蜜中的女孩们,往往失去理智,拿出积蓄甚至借钱给他,而他得到钱后就消失。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受害者在发现被骗后大多选择沉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她们害怕家庭破碎,担心家人知道后会对自己失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沉默难道不是对马登毅的纵容吗?据调查,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就有超过一百名女性被骗,被骗金额累计达到几千万,可报案的却寥寥无几。 马登毅的逍遥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他接到一通恐吓电话,对方称知道他的事情,让他去自首,否则后果严重。极度害怕的他,最终选择了自首。他的自首在法律界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他的行为构成强奸,因为通过欺骗手段与众多女性发生性关系;但也有人觉得认定强奸还需进一步证据。对于自首能否从轻处罚,也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觉得自首是悔悟表现应从轻,有人则认为罪行严重不能轻易减轻处罚。 从现象上看,马登毅的诈骗行为能够屡屡得逞,似乎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女性心理。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也反映出社会上一些问题。一方面,现在社会追求金钱的观念普遍,一些人过于看重物质,忽视对人的真实了解,才会轻易相信马登毅的虚假包装;另一方面,网络交友平台普及,在虚拟世界里人们难以分辨对方真实身份和意图,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为了验证这些观点,我们可以进行反事实推演:如果这些女性在交友时能更注重人的内在品质,而非物质表象,是否就能避免落入陷阱?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很多女性在网络交友时,确实容易被对方展示的财富所吸引。相关实验数据也表明,在虚拟环境中,人们的警惕性会降低,更容易相信陌生人。 马登毅的案件,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和个人在网络交友中的问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网络交友时都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社会也应加强对网络交友平台的监管,让其成为安全可靠的社交场所。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