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13日,郝鹏举被押到临沂,会见陈毅司令员。几天来的俘虏生活,已使郝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10 09:02:35

1947年2月13日,郝鹏举被押到临沂,会见陈毅司令员。几天来的俘虏生活,已使郝鹏举萎靡不振,陈毅叹了口气说:“何苦弄成这种样子!” 在解放区时期,郝鹏举部队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他们的薪资待遇甚至高于新四军和八路军,每月发放的军饷手续简便,部队将士衣食无忧。 中国共产党对郝鹏举部队始终采取宽大包容的政策,这支旧式军队在解放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1946年年中,为了给予郝鹏举部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陈毅将军将其部队调往东海边境驻防。 然而,郝鹏举的立场并不坚定。1946年6月,当蒋介石大举进攻解放区时,中共中央认识到这支部队的改造已经失去希望。 尽管如此,陈毅将军仍然遵循中共中央"来则欢迎,去则欢送"的民主自愿政策,继续保持对郝鹏举部队的优待。在1946年9月两谱失守前后,郝鹏举与国民党的接触日益频繁。 陈毅将军通过书信、电报等多种方式劝告郝鹏举不要背叛人民。这些劝告包含着对郝鹏举深深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坚持正确的立场。 1947年1月,郝鹏举擅自将部队南调至海州城下。这一行动背后,是他与蒋介石、陈诚等人的密谋。 在徐州的会谈中,陈诚向郝鹏举许诺由他担任鲁南绥靖司令。这个虚职的背后,实际上是要求他率领部队参与山东会战。 即便在这个时候,陈毅将军仍然表示,只要郝鹏举不公开投向国民党,解放军就不会采取军事行动。然而,郝鹏举还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当他来到国民党控制区后,现实状况与期望完全不同。四十二集团军的番号仅仅是一个号召,国民党已经取消了战区及集团军番号。 这个决定让郝鹏举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他的部队将成为一支孤立无援的力量。在国统区的待遇更是让郝鹏举始料未及,他的部队领不到经费,只能暂时向其他部队借用。 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清楚,国民党军队在半年来接连失败,士气低落。各路部队都担心侧翼暴露和后路被切断,即使占领临沂,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47年1月底,郝鹏举带领部队抵达海州地区。然而,国民党军方并不允许他的部队进驻海州城,而是直接命令他们前往白塔埠接防。 这支部队在抵达后立即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由于没有领到经费,他们只能向驻扎在海州地区的蒋军五十七师师长段霖茂临时借款。 军饷问题远未解决,部队的伙食补给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国民党军方在发放军米时采取按包不按斤计算的方式,每包实际只有一百三四十斤,却按二百斤计算。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部队将士吃不饱饭。更不用说香烟供应和鞋子装备等其他物资了。 在如此窘迫的条件下,郝鹏举的部队仍被要求执行"进剿"任务。这与他们在解放区时期的优厚待遇形成鲜明对比。 部队将士对这种处境普遍表示不满。他们还清晰记得在解放区时期的生活,当时不仅各项待遇优厚,领取物资的手续也十分便捷。 仅仅过了几天,郝鹏举的部队就被派往前线参与进攻行动。这次仓促的军事行动暴露出他们在准备和士气上的严重不足。 当解放军展开讨伐行动时,郝鹏举部队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点。面对解放军的进攻,他们没有展开有效的抵抗,很快就放下了武器。 在这短暂的十一天里,郝鹏举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重大错误。在部队转投国民党的过程中,解放军派出的联络人员被杀害。 这起事件被郝鹏举归咎于部下中"少数坏分子"的所为。这些人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向蒋介石和陈诚表功。 然而,作为指挥官,郝鹏举难辞其咎。这种违反人道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解放军对他的信任。 这一系列事件暴露出郝鹏举在指挥权威和部队管理上的严重问题。他无法有效控制部下的行为,导致部队出现严重的军纪问题。 从1月29日由徐州经海州返回部队,到2月6日晚解放军展开讨伐行动,郝鹏举经历了短暂而失败的十一天。这段时期暴露出国民党对起义部队的虚假承诺和实际作为之间的巨大差距。 1947年2月12日的这次对话,陈毅将军提出了三点深刻的历史总结。这些总结不仅针对郝鹏举的个人经历,更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投机取巧必然失败的规律在郝鹏举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从叛变到被俘仅用了十一天时间,这个速度令人警醒。 旧式军队的改造问题成为这次对话中的重要话题。一支未经改造的军阀部队,无法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的政策。这种政策既体现了对旧军队的宽大,也展现了共产党的政治自信。 在这场革命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这种精神,任何军事力量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郝鹏举的经历证明,正确的立场选择对一个军事指挥官至关重要。背叛人民利益的行为,最终必然遭到失败。 陈毅将军指出,从美帝国主义到蒋介石再到陈诚、薛岳,他们在失败后寻求郝鹏举这样的力量支持。这种做法本身就暴露出国民党统治的腐朽性。  

0 阅读:76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