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46年,毛主席一家三口在延安窑的珍贵合影,照片中李讷牵着父亲的大手认真的看着镜头,毛主席则腼腆的低着头,露出开心的笑容,这张老照片看起来非常温馨。 李纳于1940年在延安出生,她从小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常常为她讲述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忙于战事,但仍抽时间教导李讷读书写字。 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理念非常严格,他要求李讷不得有任何特权思想,要坚韧不拔。 1947年,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迫使中共中央撤离延安。 在离别前,毛泽东特意让李讷感受战争的氛围。 李讷随后被送往陕北的山西兴县,与其他家属一同生活。 即使身处战争,毛泽东依然通过电报关注李讷的安全。 一次,毛泽东和李讷在黄河边的南河底村重逢,父女两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能够短暂团聚,显得尤为珍贵。 1950年代,九岁的李讷开始进入北京育英小学读三年级。 在注册的时候,为了遵循父亲毛泽东的指示不要突出特殊身份,她没有在学校登记文件上填写父亲的名字,而是填写了家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名字。 1953年,李讷升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继续深造。 她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她从小学时期的花色连衣裙转为主要穿着灰色或蓝色的朴素服装。 李讷的性格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内向,她不太喜欢交朋友。 她的学业之路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较为顺利,1959年更是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1954年,也就是毛泽东的61岁生日,李讷尝试制作一件手工礼物,虽然未能及时完成,但她仍不甘心,最终做成了一个小书签,一面绘有寿桃,另一面写着祝福语。 在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李讷因病不得不暂停学业一年。 在此期间,毛泽东特别关注女儿的状况,多次书信往来。 1965年,李讷顺利从北京大学毕业,并很快被分配到《解放军报》担任编辑工作。 特殊历史时期的到来,使得李讷担任了毛泽东的联络员一职,负责收集并汇报北京各大学的动态。 这段时间,她使用化名“肖力中”,她的同事评价她个子中等,偏瘦,穿军装,脸色白净。 毛泽东对于子女的婚姻持开放态度,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 1970年,为了让李讷更好地锻炼和成长,毛泽东安排她到江西井冈山下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在“五七干校”,李讷与普通工人无异,劳动积极。 她不仅能挑起七八十斤重的粪桶,即使汗流浃背也从不抱怨。 曹全夫每次回北京汇报工作时,都会向毛泽东介绍李讷的情况。 在1971年,李讷独自一人在五七干校的房间里沉浸于书籍之中。 她的生活简单而孤单,然而,小徐的出现打破了她的日常。 小徐是一名普通服务员,虽然学历不高,但他的上进心和对知识的渴望令李讷印象深刻。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图书交流中相识。 随着两人关系的逐渐加深,五七干校内部对这段师生恋充满了议论。 曹全夫第一时间得知后,特意找到李讷。 李讷向曹全夫坦诚地表达了对小徐的好感,两人已有深入交往的打算。 尽管得到曹全夫的支持,但李讷的母亲坚决反对这桩婚事。 面对母亲的反对,李讷向父亲毛泽东寻求帮助。 信件最终被人民大会堂118厅的陈长江中队长转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在沙发上仔细阅读了信件,并未完全理解其中细节,便召来信使细问小徐的背景。 了解到小徐虽无高学历但有志向,毛主席最终同意了这段婚姻。 得到父亲的首肯后,李讷与小徐的婚礼于当年在五七干校举行。 前一天,汪东兴指派路来谦作为李讷的“娘家人”出席婚礼,并带上了毛主席亲笔批示的信件及特殊的“嫁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尽管初婚充满希望,由于性格、学历和价值观的差异,他们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 1972年,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两人选择了离婚。 李讷带着儿子徐效芝回到北京。 毛主席对女儿的婚姻失败感到遗憾,但没有责怪她。 毛主席去世后,李讷与儿子一起住在西城区的一个小院里,生活清贫。 1983年,毛主席的前卫士长李银桥及其妻子韩桂馨回北京后,关心起李讷的生活。 在他们的帮助下,李讷与王景清相识并结婚。 王景清曾是一名警卫,对李讷非常体贴。 李讷的第二段婚姻让她体会到了家庭生活的温暖。 两人相伴度过了余生,直到李讷因病去世。
这是1946年,毛主席一家三口在延安窑的珍贵合影,照片中李讷牵着父亲的大手认真的
平原隐者吖
2025-04-10 10:22:11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