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于四川病逝后,给34岁的妻子留下遗嘱:“我死之后,你可自主改嫁,但有一事你要牢记在心。那就是不可用我名义去卖钱,教育部寄来的钱也不能动用,生活务求自立。” 1920年代的上海,13岁的潘兰珍独自从江苏南通来到上海,为了谋生在一家烟草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当时的上海滩,像潘兰珍这样的年轻女工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工资却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烟厂工头看中了潘兰珍的姿色,开始对她百般纠缠。 这位工头利用职务之便,以解雇为要挟,强迫潘兰珍嫁给自己。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潘兰珍无力反抗,只能屈从于这段不情愿的婚姻。 婚后的生活对潘兰珍来说是一场噩梦,她每天遭受丈夫的虐待和羞辱。在一次激烈冲突中,被逼到绝境的潘兰珍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为了躲避追捕,潘兰珍辗转逃到了上海的一处破旧楼房。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位自称"李先生"的中年男子,这个人就是后来她得知的陈独秀。 当时的陈独秀因躲避国民党的追查,隐姓埋名在这栋楼里居住。每天晚上,他都会在楼下散步,而这个时间恰好是潘兰珍下工回家的时候。 两人开始有了简单的交集,"李先生"教潘兰珍读书认字,讨论社会时事。潘兰珍则会为他准备一些简单的饭菜,照料他的日常起居。 1932年的一天,国民党以三万大洋的悬赏捉拿陈独秀,在叛徒的告密下,陈独秀被捕入狱。 新闻传开后,潘兰珍这才知道自己朝夕相处的"李先生"竟是赫赫有名的革命者陈独秀。这个发现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让她下定决心要陪伴这位比自己大29岁的革命者。 在陈独秀入狱期间,潘兰珍每天往返于监狱和家中,为他送饭送衣。她还将陈独秀的文稿、字画等重要物品小心收藏,避免落入特务手中。 即使面对陈独秀亲友的不理解和社会的偏见,潘兰珍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她辞去工作,从上海追随陈独秀到南京,只为能继续照顾狱中的丈夫。 1937年,在社会各界的营救下,陈独秀获释出狱。这一年的秋天,在武昌的一家成衣店里,陈独秀正式向外界宣布与潘兰珍的婚姻关系。 陈独秀出狱后,国民党依然没有放弃拉拢这位革命元勋。蒋介石派出心腹朱家骅,带着十万经费和五个国民党要员名额来访。 面对诱惑,陈独秀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并当面指出蒋介石杀害共产党人的罪行。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战火蔓延。陈独秀和潘兰珍被迫离开武昌双庙街的住所,辗转逃往重庆。 在逃亡途中,潘兰珍将陈独秀的重要文稿和书信缝在衣服夹层里,贴身保管。这些文稿记录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是无价的珍贵资料。 到达重庆后,两人又因为生活所迫,继续南下来到四川江津县。在这个偏僻的小城,陈独秀过起了清贫的生活。 江津的房子年久失修,经常漏雨。陈独秀只能靠写文章赚取微薄的稿费维持生计。潘兰珍则操持家务,精打细算过日子。 1939年,周恩来代表延安来到江津,探望陈独秀。这次会面是毛泽东授意的,希望能邀请这位中共首任总书记重返革命队伍。 面对周恩来的真诚邀请,陈独秀以"已经落伍"为由婉拒了。周恩来临走时留下一百块银元接济生活,却被陈独秀坚决推辞。 这些年来,潘兰珍一直陪伴在陈独秀身边。每当陈独秀的心脑血管病发作时,她总是寸步不离地照料。 由于买不起药物,潘兰珍跟着当地人学会了用玉米须和蚕豆花熬水给陈独秀治病。这些土方虽然效果有限,但也是无奈之选。 江津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两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潘兰珍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丈夫,让陈独秀在晚年还能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 这段时期,他们还收养了一个名叫潘凤仙的女孩。尽管生活拮据,但一家三口的日子倒也平静温馨。 1942年春天,陈独秀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 1942年5月,陈独秀的病情加重,一场意外的蚕豆花中毒让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连续几天的高烧和腹痛让这位63岁的革命者痛苦不堪。 潘兰珍在病床前守护了整整七天七夜,为陈独秀擦汗喂药。当地的土郎中束手无策,只能开些简单的止痛药物。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独秀握着潘兰珍的手,说出了他最后的嘱托。他告诉这位年仅34岁的妻子,今后可以自主改嫁,但绝不能用他的名义去换取金钱。 5月27日深夜,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的一间破旧房屋中离世。 料理完丈夫的后事,潘兰珍带着养女潘凤仙离开了江津。她没有利用丈夫的名声谋取任何私利,而是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自力更生之路。 抗战胜利后,潘兰珍回到上海,在一所小学找到了一份炊事员的工作。这位革命家的遗孀,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直到生命的最后,潘兰珍都在践行着对丈夫的承诺。她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陈独秀的理想和信念。
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于四川病逝后,给34岁的妻子留下遗嘱:“我死
平原隐者吖
2025-04-10 10:52:31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