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囚禁,4天水米未进,奄奄一息之际,她收到了父亲崇琦偷偷送进来的食盒。谁知,食盒里面竟然空无一物,阿鲁特氏见状,苦笑一声,随即决定自尽! 皇后阿鲁特氏去世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流传着一种阴谋论,许多民间传闻与影视剧作品中,都把她的死与慈禧太后扯上了关系。 阿鲁特氏作为同治帝的皇后,她的去世时间接近同治帝的去世,也使得后世对她的死亡产生了种种疑虑。许多理论认为,慈禧太后因担心阿鲁特氏的孩子会威胁她的权力,进而谋害了阿鲁特氏。然而,透过历史的真实脉络来看,这一解释并不成立。 慈禧太后在大清朝历史上,尤其是在光绪年间,成为了政坛的主导人物,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但她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咸丰帝时期,她原本只是咸丰帝的一个贵妃,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妃子中脱颖而出,主要源于她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 咸丰帝去世后,继位的同治帝年仅五岁,国家政务由辅政大臣主持。最初,按照咸丰帝的遗命,肃顺等八位大臣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协助幼帝治理国家。不过,慈禧太后很快发现这些辅政大臣在执行权力时存在松懈和分歧,开始策划自己的政治布局。 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等人,成功地打压了这些大臣,肃顺等人最终被清除。她还废除了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慈禧太后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奠定了自己的权力基础,但她仍面临一个问题:与慈安太后共享权力。 同治帝即位后,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尽管慈禧在儿子同治帝的成长过程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但在法律和传统的框架下,慈安太后作为同治帝的嫡母,理应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根据清朝的家法,嫡母的地位要高于生母。 因此,慈禧太后即便掌控了不少权力,但在实际决策上仍然需要顾及慈安太后的意愿。这样的一种格局,意味着即便慈禧太后有野心,她也不可能在没有得到慈安太后同意的情况下,就大刀阔斧地改变朝中局势。 而阿鲁特氏的去世,也发生在这种权力结构的框架下。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在光绪元年去世,年仅二十二岁,距离同治帝的去世仅数月之遥。她年纪轻轻的死去,引发了后人的各种猜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慈禧太后害死了阿鲁特氏,以消除潜在的威胁。 传闻称,阿鲁特氏怀有同治帝的孩子,慈禧太后担心若该子嗣出生后登基为帝,自己将无法再掌控权力。毕竟,若阿鲁特氏成为太后,慈禧太后恐怕就再也无法继续摄政。 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充足的历史依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慈禧太后完全可以在同治帝去世后,通过自己的权谋手段继续控制政权。 无论如何,慈禧太后在光绪帝即位后迅速掌握了大清帝国的实际权力,连光绪帝的政务也常常被她干预。若按照这种逻辑推理,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对阿鲁特氏下手呢? 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中,充满了与其他权力人物的斗争与妥协。尽管她最终在光绪帝时期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她并非一开始就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在同治帝在位期间,慈禧虽然极力扩大自身的权力,但慈安太后的地位始终对她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两位太后的互动,成为清朝宫廷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若考虑到这一点,便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单纯依靠慈禧太后一人之力来谋害阿鲁特氏的理论是不成立的。 阿鲁特氏的死,显然不是慈禧太后一手操办的结果,尤其是在慈安太后依然在世的情况下。若慈安太后不同意,慈禧太后单方面下令杀害皇后,不仅无法执行,反而可能引发朝廷内外的严重后果。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阿鲁特氏在同治帝去世后,深受失去丈夫之痛的打击。失去依靠后,她的情绪变得极度低落,且长期处于郁闷的状态,这种情绪极度压抑对她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最终,阿鲁特氏因病重而水米不进,导致死亡。
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囚禁,4天水米未进,奄奄一息之际,她收到了父亲崇琦
寻墨阁本人
2025-04-10 17:34:22
0
阅读: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