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京女子利用天气预报购买航班延误险,押中了900次,不料被认定骗保300万!面对警方的质疑,女子平淡的表示:“我完全是靠实力赚来的,怎么就违法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0年,李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机场工作,她无意间听到了一段广播,提到了航班延误险,广播中提到,如果航班因天气等不可控因素而延误,乘客便可以根据保险条款得到一定的赔偿。 这条信息仿佛是打开了李女士大脑的一扇窗,她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能够预见航班是否会因为天气而延误,那她岂不是可以通过购买延误险获取赔偿?她开始想着,这样的机会可以用来赚取一些不义之财。 最初李女士的行动非常小心,她并没有大规模投入,而是先做了一些简单的试验,她在自己出差时购买了航班延误险,并且选择了一些天气预报上显示有可能受到暴雨或风暴影响的航班。 她并未多想,心中也没有太多的期许,结果她所乘坐的航班因为天气原因确实延误了,按照条款,李女士成功获得了几百元的赔偿。 这让她惊讶万分,同时也激起了她的兴趣,几百元的赔偿虽然不算多,但却足够让她看到了潜在的巨大机会。 她迅速意识到,如果她能通过天气预报和航班的数据分析来预测哪些航班可能会延误,那么她不仅可以通过延误险获得赔偿,还能反复通过这一方法赚取更多的钱。 于是她开始投入大量时间研究航班延误的规律和天气预报,不久后,她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女士的操作逐渐变得更加熟练,她辞掉了原本的工作,开始全职从事这项“业务”。 她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选择那些在天气预报中预测有可能出现恶劣天气的航班,购买延误险,她甚至能精准地预判哪些航班更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减少了自己的投入风险,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在网络上查找航班的历史延误数据,以便更好地推算出哪些航班可能会延误。 仅靠她自己的信息和操作已经不足以满足她日益增长的欲望,李女士发现,通过自己一个人的身份信息购买延误险和索赔的次数已经不能产生足够的收益。 于是她开始借用亲戚朋友的身份,购买更多的航班延误险,她甚至还开始到老家去拜访一些年长的亲戚,趁他们不太了解相关规定,轻松地借到了他们的身份证信息。 一切似乎在顺利进行,随着李女士逐渐积累了更多的身份信息,她的“业务”开始做得越来越大,她不仅针对国内航班进行操作,甚至对国际航班的天气情况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她购买了上百张机票,获得了数万、十几万的赔偿金,每次的索赔都让她感到极大的满足,而她的贪婪也随之膨胀,她开始更加精确地计算,追求更大的收益。 李女士的行为似乎一直没有受到任何阻碍,直到保险公司开始发现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公司逐渐注意到某些账户的理赔频率异常,这些理赔大多数是针对同一名女子的航班延误,且理赔次数远远超过了常人的标准。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保险公司终于发现,所有这些航班延误险的理赔都指向了李女士,且她所使用的身份信息竟然不仅仅是她自己,还有她借来的亲戚和朋友们的。 保险公司认为这些行为不寻常,最终决定向警方报案,警方迅速展开了调查,发现李女士已经通过不正当手段,利用多个身份信息和大量航班数据,成功骗取了超过三百万元的赔偿金。 经过全面的审查和调查,警方还发现,李女士通过精准的天气预测和航班延误规律,她几乎可以确保自己选择的航班会按预期延误,从而成功骗取保险公司的赔偿。 李女士在接到警方的通知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到了法律的边缘,她依然认为,自己只是在合理利用保险公司为应对航班延误而设立的赔偿条款,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她坚信,自己不过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了“漏洞”并加以利用,可是法律并不容许任何人在规则之外行事,尤其是当这些行为超出了正常合理的范围,变成了恶意操作和违法行为时,后果便不容忽视。 当警方将李女士带到警局时,她才终于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已经构成了诈骗行为,她利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投保,通过频繁索赔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切都属于保险诈骗,在法律面前,她的所谓聪明与精明,最终被认定为无视规则、侵害他人利益的非法行为。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2020年,南京女子利用天气预报购买航班延误险,押中了900次,不料被认定骗保3
九分学堂
2025-04-10 19:18:12
0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