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王耀武得知杀害方志敏的凶手落网后,非常兴奋,连声夸赞:“共产党真伟大!” 王耀武如此兴奋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方志敏大仇得报,主要是当时击溃方志敏部队主力的就是王耀武。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后,红军的战略转移迫在眉睫。由于敌军的重重包围,中央决定采取一项关键策略,抽调一支部队牵制敌人的主力,确保主力部队能够顺利撤离。红七军团的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带领部队向赣东北进发,准备与红十军的方志敏会合。 红七军团当时装备不足,兵员也较为短缺,敌军对其并未引起高度警觉。然而,红七军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突破敌军封锁,完成与红十军的会合。 红十军的团长是刘畴西,经过中央的指示,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并,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军团——红十军团,合并后的部队总人数约为一万人。方志敏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主席,粟裕则担任参谋长。 由于寻淮洲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他未能担任更高职务,只能接受红十九师师长的职务。此时的粟裕,尽管尚未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与方志敏的友情在此时开始培养。 红十军团成立后,没有得到太多的休整时间,立即接到了新的任务——前往皖浙边界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斗。此时,苏区的局势已变得异常复杂,敌人占领了大部分地区。若按传统的正面作战方式与敌军交锋,几乎没有胜算。 因此,粟裕提出了游击战术,主张通过小规模的袭击和游击战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避免正面硬碰硬的战斗。然而,项英却坚持认为,红十军团的成立使得力量大增,可以正面与敌军抗衡。 蒋介石得到红军计划的情报后,立刻部署了超过十万人的军队向红十军团发起攻击。在这种情况下,红十军团无奈接受了项英的命令,开始准备应对敌军的进攻。 经过分析,红十军团决定以击败补充第一旅为目标,这支部队相对孤立,且大部分士兵为新兵,缺乏战斗经验,战力远不及主力部队。 补充第一旅的旅长是王耀武,红十军团的团长刘畴西曾是王耀武的黄埔军校同学,刘畴西认为击败补充第一旅不仅可以鼓舞士气,还能为红军的未来战斗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刘畴西的判断出现了误判。补充第一旅并非所谓的杂牌军,而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央军。两军很快在谭家桥附近遭遇,原本红十军团计划伏击敌军,但由于部队紧张,导致不慎开枪暴露了阵地。 敌军立即提高警觉,迅速占据制高点,红十军团陷入了被动局面。原本计划中的伏击战,转变为一场持久的阵地战。红军战士奋勇拼搏,屡次发起冲锋,甚至一度发生白刃战,但由于部队协调不力,冲锋四次未能突破敌军防线。 与此同时,寻淮洲率领的红十军团十九师被王耀武的部队围困在谭家桥附近的公路上,遭遇了敌军的猛烈炮火攻击。面对敌人的压迫,寻淮洲没有后退,而是亲自冲上前线,身先士卒。 王耀武亲自督战时,看到一部分红军战士试图救一个负伤的战友,他猜测那人可能是红军的高级指挥官,没想到救援的人竟然是寻淮洲。当时,寻淮洲已经腹部中弹,鲜血不止。尽管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寻淮洲依然因伤势过重,在途中不幸牺牲。 红十军团的阵地一个接一个地被敌人攻陷,红军被迫后撤。方志敏在后方紧急指挥残存的20师和21师撤退,准备向赣东北撤离并与粟裕的部队会合。然而,敌军的包围圈逐渐收紧,20师和21师陷入了重重困境。 红军战士拼死突围,但由于敌军的优势兵力和资源,他们很快陷入了绝境。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红军战士被分割包围,最终大多数战士壮烈牺牲,少数人成功脱险。 在战斗的余波中,方志敏和警卫员魏长发与友军失联,最终躲进了一个山洞中。魏长发为寻找食物离开了藏身之地,却被敌军俘获。敌人通过威逼利诱让魏长发供出了方志敏的藏身位置,方志敏很快被敌人逮捕。 面对敌军的严刑拷打,方志敏坚持不屈,不肯透露任何情报。在被关押期间,方志敏写下了多篇深刻的爱国文章,宣示自己的革命信仰。尽管敌人多次威逼,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在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秘密处决。 消息传到苏区后,粟裕深感悲痛,他决定带领红十军团的剩余战士和红三十师的一部分组成“挺进师”,前往闽浙边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最终,粟裕在山东战场上指挥的孟良崮战役,成功歼灭了由补充第一旅发展而来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并在攻破济南后亲自擒获了王耀武。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