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开国少将纵容六万多人叛逃,而后自己也叛逃至苏联,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却

爱吃凉历史 2025-04-12 19:51:50

1962年,开国少将纵容六万多人叛逃,而后自己也叛逃至苏联,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却指示:“愿意走就走吧,不要强留!” 马尔果夫,1923年出生在新疆尼勒克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候的新疆,军阀横行,民不聊生,尤其是少数民族,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经常被军阀抢粮抢牲畜,父亲还因为反抗被打得半死。这事儿在他心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长大后,他受不了这种压迫,加入了当地的地下组织,跟军阀对着干,结果被抓进牢里蹲了几年。出狱后,他投身三区游击队,1944年在伊犁起义中立了功,后来被编入新疆民族军。 1949年,解放军进疆,马尔果夫带着部队投诚,正式加入新中国军队。因为他是少数民族干部,又有三区革命的资历,国家对他很看重。1955年授衔时,他才32岁,就被封为少将,成了新中国最年轻的开国少将。年纪轻、资历浅,能爬到这位置,靠的是国家的信任和提拔。之后,他被派到伊犁军区当司令员,负责守卫跟苏联接壤的边境重地。这活儿可不轻松,边境线长,情况复杂,他的担子重得很。 事情得从1961年说起。那年,马尔果夫被派去苏联考察学习。本来是公事一桩,谁知却成了他叛逃的起点。苏联当时正缺劳动力,西伯利亚开发需要人手,之前还跟中国提过借调百万劳工,结果被毛主席一口回绝。吃了闭门羹后,苏联就把主意打到新疆边民身上。新疆跟苏联中亚地区语言相通、文化相近,边民过去适应的快。苏联看中了这一点,想通过拉拢新疆内部的人,搞一场大规模人口迁移。 马尔果夫正好撞上了枪口。他在苏联考察时,官员们对他又是参观工厂,又是展示生活条件,私下还塞好处,许诺高薪和特权。苏联特工抓住了他的软肋,软磨硬泡,慢慢把他拉下水。马尔果夫不是铁板一块,面对这些诱惑,他动摇了,最终点头答应配合苏联的计划。这趟考察结束,他回国时表面正常,心里却已经变了味。 1962年初,马尔果夫回到伊犁军区,表面上还是那个司令员,背地里却开始干起了见不得光的事。他放任苏联特工混进新疆,这些人扮成商贩或旅人,四处散布谣言,说苏联那边工资高、房子好,忽悠边民过去发财。马尔果夫不光不管,还暗中推波助澜。他召集手下的军官开会,摸底谁能拉拢,慢慢攒了一小撮支持者。 到了5月,边境开始不对劲。先是几十人偷偷越境,背着包袱,赶着牛羊翻过边防线。没几天,人数就蹭蹭上涨,变成几百人拖家带口往北跑。没过多久,规模彻底失控,6.7万人带着3万多头牲畜、1500多辆车,浩浩荡荡叛逃苏联。马尔果夫身为军区司令员,不但不拦,还让人拆了边境的铁丝网,给叛逃大开方便之门。 这场叛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从开始到高峰,持续了一个多月。马尔果夫甚至亲自到村里鼓动,说那边生活更好,让边民别犹豫。他的行为直接导致局势崩盘,财物损失没法算,边境防线形同虚设。到最后,他自己也坐不住了,带着另一位少将祖龙泰耶夫和40多个校尉干部,收拾东西跑去了苏联。走之前,他还烧了军区文件,把烂摊子扔给了国家。 事件爆发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央炸开了锅。6.7万人跑了,牲畜车辆丢了一堆,这损失谁看了都头疼。可毛主席听完汇报,却没拍桌子发火,而是冷静地说:“依我看,愿意走就走,留不住,就不要强留!”他还特别交代,不许开枪,不许跟群众起冲突,直接放行。 这话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有深意。当时中苏关系本来就紧张,边境再闹出流血事件,只会让局面更糟。毛主席算的是大账,与其强留一帮心已经跑了的人,不如放手,保住稳定。更何况,真要动武,边民和军队对上,后果谁都担不起。这决定虽然让国家吃了亏,却避免了更大的乱子。 叛逃风波平息后,中央马上采取行动。新疆建设兵团被派到边疆,接管空出来的地盘,加强管控,避免再出类似的事。这场叛逃让中苏关系更僵,双方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这下子嫌隙更深了。不过,国家内部的处理还算稳当,没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再说马尔果夫,逃到苏联后,头几年日子过得还行。苏联给他安排了公寓,发工资,表面上看是优待。可这待遇是有保质期的。到1970年代,中苏关系缓和,他对苏联没啥用了,慢慢被冷落。19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他的日子彻底崩了。公寓没了,钱也没了,他只能靠点老本苟着。晚年,他流落到哈萨克斯坦,住在一间破房子里,穷得叮当响。 他也想过回头,多次写信给中国申请回国,但他是叛逃者,国家不可能接纳他。到1990年代,马尔果夫在穷困和孤单中死了,具体哪年不清楚,反正结局挺惨。这辈子从少将跌到这地步,说到底是他自己选的路。

0 阅读:0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