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宣奎元卖了十来斤发霉的烂书,赚了三毛钱,几天后,他随手撕了几张发霉的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12 20:44:20

1972年,宣奎元卖了十来斤发霉的烂书,赚了三毛钱,几天后,他随手撕了几张发霉的干纸准备生火,却没想到,两个陌生人猛地冲进屋子,一把抢过宣奎元手中的废纸,激动地问:“老乡,你家里还有这种书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明代成化年间,江南墨香四溢,当时的书籍装帧精美,纸质考究,记载着说唱词话、戏曲故事等丰富的民间文学。   这批书原本流传于民间,后来成为了江苏一户宣姓人家的珍藏,在那个年代,能够拥有一批书籍的家庭必定非富即贵,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典籍最终被选作陪葬品,深埋地下,在暗无天日的墓穴中,它们静静等待着重见天日的时刻。   1967年,在一个平常的早晨,江苏某村的生产队决定在一片祖坟地上建造猪棚,当推土机翻开这片古老的土地时,几捆泡在泥水中的书籍露出了它们斑驳的身影。   这些书籍的出土者是宣奎元,面对这些沾满泥泞的陈旧书籍,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尽管当时的人们都在寻找值钱的陪葬品,但宣奎元还是将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书籍带回了家。   回到家中,宣奎元和妻子开始了一场特殊的“抢救”工作,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湿布擦拭书页,将书籍摊开在院子里晾晒,阳光下,这些饱经沧桑的纸张散发着独特的气息,晒干后,它们被用麻绳细心捆扎,安置在一个老旧的木箱里。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书籍的命运并不乐观,木箱中的书籍逐渐被老鼠啃咬,霉菌侵蚀,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书页被当作引火之物,在灶台上化为灰烬。   1972年的冬天,一场偶然的机遇改变了这些古籍的命运,上海旧书店在各村开展旧书收购活动,一位收购员来到宣奎元家中,那时的收购员并未意识到这批书籍的真正价值,仅用三毛钱买走了其中品相较好的几本。   这些看似普通的旧书被带回上海后,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揭开了惊人的真相:它们竟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珍贵典籍,记载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一发现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专家们将其价值比作“新马王堆”。   得知这一消息后,文物部门立即组织了抢救行动,然而当他们再次来到宣奎元家中时,发现不少珍贵的古籍已经在生活的艰难中消逝,所幸,还有一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典籍被及时抢救。   这些幸存的古籍被小心送往专业机构进行修复,修复专家们如同外科医生般,用专业的技术和耐心,为每一页受损的书页进行治疗,经过数月的精心修复,这些典籍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1973年,这批来之不易的古籍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馆,为了让更多学者能够研究这批珍贵文献,博物馆特地印制了一百份复制本,这些古籍不仅展示了明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更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信息来源: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正文】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