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便回家看望93岁的母亲。谁知母亲看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1988年的南海,64岁的黄旭华坐在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舱内,随时准备开始重要的深潜试验。这次试验对于中国核潜艇技术发展至关重要,也充满了风险。 试验前的气氛十分沉重。舱内的参试人员有的在写遗书,有的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大家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类似的深潜试验中沉没,艇上160多名船员全部葬身大海。 "作为总设计师,我必须和大家同进退。"黄旭华坚持自己亲自参与这次试验。尽管内心紧张,他仍然表现得指挥若定。潜艇逐渐下潜,水压不断增大,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随着深度增加,黄旭华的思绪回到了三十年前。1958年,刚刚34岁的他被选中参加核潜艇研究。毛主席的那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豪言壮语,激励着他和同事们日夜奋战。 那时的条件极其艰苦。"中国核潜艇完全是白手起家。"黄旭华常说,"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人才。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有谁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模样,也许会大大缩短研制过程。" 团队连真正的核潜艇都没见过,只能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集只言片语。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如获至宝:"我们拆解分装了一次又一次,发现跟我们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致。大家高兴坏了!"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没有现代计算机的年代,他们主要靠算盘进行计算。"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为了保证准确性,团队成员常常分组计算同一组数据,结果不一致就重来,直到得出相同结果。为了一个数据,算盘声经常一响就是整夜。 在设计核潜艇外型时,团队面临困难抉择:是按美国三步走的稳妥路线,还是三步并作一步?34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毅然选择了后者:"时间紧迫,我们只能少走弯路。" 十年磨一剑。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8月1日,这艘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的一天,黄旭华站在广东家门口,心跳加速。三十年的隐姓埋名,如今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门内,93岁的曾慎其老人正在院子里忙着准备饭菜,全然不知儿子已经到来。 当黄旭华走进院子,曾慎其抬头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起初并未认出这是自己的儿子。直到黄旭华走近,哽咽着叫了一声"妈",曾慎其才仔细端详他的面容,眼泪随即夺眶而出。母子俩相拥而泣,三十年的分离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漫长。 "这些年你到底去哪里了?为什么不回家?"曾慎其急切地询问。黄旭华愧疚地低下头,"现在还不能说。"他的回答让母亲更加担忧。 "你不会是犯了什么事,在外面躲着吧?"曾慎其关切地问。黄旭华赶紧安抚母亲:"我绝对没有违法,只是工作属于国家机密,不能随便说。" 黄旭华的思绪回到1957年,那年他接受了研制核潜艇的秘密任务,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只留下一个信箱号码。30年间,他错过了太多家庭的重要时刻。父亲生病、去世,他都未能回家。这次试验后得到短暂休假,他立即决定回家看看年迈的母亲。 曾慎其想给其他孩子打电话,让兄弟姐妹一起团聚,却被黄旭华拦住。"组织只给了几个小时的假期,看完您就得回去。"黄旭华轻声说道。母亲听后,立即为他准备了儿时最爱吃的饭菜。饭后,黄旭华在母亲陪伴下前往父亲的坟前,跪地痛哭,为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而自责。 村里人当年都说黄旭华是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不愿赡养父母,背地里骂他是白眼狼。兄弟姐妹们也因此对他产生怨言,认为他太过自私。只有父母始终相信儿子有苦衷,盼着他有朝一日能回来。 临别前,黄旭华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出生在医学世家的他,原本父母希望他继承衣钵成为医生。但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志向。目睹家园被日军轰炸,少年黄旭华将名字从"黄绍强"改为"黄旭华",立志要为国家出力。 1945年,他放弃了中央大学航空系的保送资格,考入上海交大造船系。"我不学医了,我要学造船,造军舰抵御海上的侵略!"年轻的黄旭华坚定地对父母说。没想到,这一选择让他成为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却也迫使他与亲人长期分离。 告别时,黄旭华紧握母亲的手:"妈,女儿最近也投身核潜艇事业了,她叫黄燕妮,走了我的老路。"曾慎其眼含泪水,点点头。
1976年,美国一艘核潜艇悄悄潜入苏联领海。在苏军眼皮底下,释放出10名蛙人,秘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