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4-13 23:44:09

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1875年,北京紫禁城内的朝堂上,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激辩正在进行。年逾六旬的左宗棠立于大殿之中,目光如炬,而对面的李鸿章则眉头紧锁,两位晚清重臣针锋相对,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李鸿章一句话,如同一柄利剑刺向左宗棠的心脏。 "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左宗棠闻言大怒,声若洪钟。两人之间的对立已不仅仅是个人恩怨,而是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 这场争论并非突然爆发。早在1864年,新疆就已风云突变。喀什、吐鲁番等地接连发生起义,成立了当地的分治地区。更令人担忧的是,毗邻中国西北边疆的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乱而入,短短一年间就占领了南疆地区和迪化(今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也对新疆产生了深远影响。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沙俄和英国的竞争焦点转向了亚洲。沙俄借"代管"之名侵占了伊犁,还放言要"代管"迪化;英国则暗中活动,意图在新疆建立一个所谓的"缓冲国",隔绝沙俄势力。 新疆,这片被称为"亚洲枢纽"、"亚洲心脏"的土地,正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二十年前的一幕浮现在左宗棠脑海中。那是道光二十九年,被贬谪新疆的林则徐告老还乡,途经长沙时,特意带病前往看望当时仍隐居在家的左宗棠。彼时的左宗棠已37岁,却仍无官无职,而同龄的曾国藩已是堂堂二品大臣。 林则徐却仿佛看透了什么,将他在新疆几年精心整理的资料及绘制的新疆全境详细地图托付给了左宗棠。临行前,他意味深长地说:"将来能够挽救大清社稷的,或许就是你啊。" 如今,那张地图上描绘的国土正逐渐落入外人之手。 "国库空虚啊。"慈禧太后一摊手,表情复杂地看着这两位重臣的争执。 朝堂上的大臣们多数支持李鸿章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新疆以沙漠为主,资源贫乏,即使收回也难以守住。清朝刚经历太平天国之乱,国力衰退,实在无力支持另一场大战。 但左宗棠深知新疆的战略价值。这片占中国领土六分之一的土地,若失守,不仅会影响蒙古、甘肃、青海的安全,更会直接威胁中原腹地,甚至北京城。 "钱,我自己凑,但新疆必须收回!"左宗棠一拍大腿,64岁的老人脸色通红,头上的银丝根根分明,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当左宗棠立誓收复新疆的壮语在朝堂回荡时,他面临的不仅是朝臣的质疑,更是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财政难题。他估算至少需要2000万两白银作为军费,而慈禧太后只能勉强拨款500万两。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一场旷日持久的西北战事。 就在左宗棠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故人挺身而出。杭州首富胡雪岩,这位与左宗棠在购买洋枪洋炮和建立造船厂时结下情谊的商人,主动伸出了援手:"左公,你只管去将新疆拿回来,钱的事我来解决。" 胡雪岩不负所言,通过自己广阔的人脉,先后多次向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英国财团借外债,最终筹措到了1870万两白银。这笔巨款为西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资金问题解决后,左宗棠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进行战前准备。他积草屯粮,严格整顿军队,裁汰不堪用的士兵,严禁烧杀奸淫,全力提高士兵的整体素质。为表决心,他还准备了一口棺材随军西行,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宗棠舆榇发肃州"。若此次西征失败,他将直接自裁,以身殉国。 1875年6月,63岁高龄的左宗棠终于率领6万湘军向西挺进。千里行军,队伍的前面是那口象征着必胜决心的棺材。按照他精心设计的"先北后南"战略,清军首先从阿古柏防守薄弱的北疆开始进攻,目标直指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乌鲁木齐。 与清军相比,阿古柏的军队约有5万人,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骑兵,武器装备以火枪为主,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武器装备都占据优势。但左宗棠运筹帷幄,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充分利用有限的军资,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战事进展远超预期。清军势如破竹,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就先后收复了北疆、吐鲁番、达坂城及南疆各地。阿古柏的"哲德沙尔汗国"土崩瓦解。 新疆的成功收复还带来了意外收获——它加快了伊犁地区的收复进程。在左宗棠军事压力的强力支持下,外交家曾纪泽得以在谈判桌上迫使沙俄让步,于1881年归还了伊犁地区。 当年两鬓斑白的老人抬棺西行时,有谁能预料到这样的结局?左宗棠曾写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不仅是他的人生哲学,更是他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真实写照。

0 阅读:45
沙滩留下脚印

沙滩留下脚印

爱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