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就有专家预测华北地区会发生一场大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

墨舞风华姿 2025-04-14 01:05:59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就有专家预测华北地区会发生一场大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当即决定让全县停工停产,并疏散到室外生活。该提议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对此,他却拍胸脯表示:如果消息不准,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青龙县,河北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1976年时人口47万,多是农民,靠天吃饭。那年头,地震预测这事儿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但国家早就开始重视。1974年,上面发了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地震防范,青龙县也跟着动起来。县里设了地震观测站,陆吉康是站里扛把子,带着一帮人盯着仪器,日夜记录地壳动静。1976年7月中旬,仪器开始不消停,异常信号一个接一个,陆吉康坐不住了,赶紧整理数据,跑去北京找专家会商。专家一看,华北7月底可能有大震,陆吉康揣着意见书,连夜赶回青龙。 冉广岐呢,当时是县委书记,管着全县大事小情。他接到陆吉康的报告,脑子转得飞快。那会儿地震预测不像现在有卫星遥感,全靠专家分析和仪器数据,准不准谁也不敢打包票。可他知道,青龙县房子多是土坯房,真震起来,塌一片,死一堆。冉广岐不是愣头青,他干基层多年,组织能力强,关键时刻敢拍板。他心里掂量:赌一把,可能救命;不赌,可能全完。 7月25日,冉广岐把报告往桌上一拍,开了紧急会。全县停工停产,47万人疏散到室外,这命令一下,干部们炸了。有人觉得预测不靠谱,停产损失太大;有人怕担责任,推三阻四。毕竟那年头,经济本来就紧巴巴,停工停产谁赔?可冉广岐不含糊,他说:“人命比钱重要,错了算我的!”这态度硬邦邦,没给反对派留余地。 会后,行动马上铺开。乡镇干部挨家挨户通知,村里大喇叭喊得嗓子冒烟。47万人,说撤就撤,场面乱哄哄。农民不舍得丢下庄稼,工人担心工资咋算,可冉广岐带着人下去督阵,谁磨叽就瞪眼催。两天时间,全县人搬到空地,搭帐篷、点篝火,硬是把生活挪到露天。陆吉康这边也没闲着,守着观测站盯着数据,随时报最新情况。 这决策听着简单,做起来难。青龙县地形复杂,村子散落山间,通知到位就费老鼻子劲了。更别提47万人吃饭喝水拉撒,全得临时解决。冉广岐靠着多年基层经验,硬是把这摊子事儿理顺了。他跟陆吉康搭档,一个管行政,一个管技术,配合得没话说。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大地震爆发,7.8级,震中离青龙县不算远。青龙也晃得厉害,1.8万间房子受损,7300多间直接塌了。可因为提前疏散,47万人里就一人因意外死了。反观唐山,24万多人没了,城市成废墟。青龙这成绩,太扎眼。 为啥青龙能跑赢死神?一是预警来得早,陆吉康团队盯着仪器,专家开了绿灯;二是冉广岐敢干,顶住压力拍板。47万人露宿几天,吃喝拉撒不方便,可命保住了。事后看,这场疏散不是瞎猫碰死耗子,是科学加魄力的结果。 冉广岐,1927年生的河北人,农村出身,干基层一步步爬上来。他不是书呆子,务实得很,地震前那几天,他跑遍乡镇,鞋底都磨穿了。地震后,他接着组织重建,房子盖起来,日子慢慢好起来。陆吉康呢,科学家出身,瘦得像根竹竿,天天泡在观测站。地震后,他整理数据,写报告,帮着总结经验。俩人一个管大局,一个抓技术,缺一不可。 上级后来表扬了青龙,冉广岐和陆吉康的名字上了史册。村民提起这事儿,都说:“多亏老冉敢担事儿,不然咱也跟唐山似的。”重建后,青龙县恢复正常,日子照旧过,可这段历史没被忘。1976年的决定,成了防震减灾的教科书案例,证明提前准备真能救命。 这事儿搁现在看,也挺有嚼头。那年头信息闭塞,技术落后,冉广岐敢信预测,敢下狠手,魄力不是一般人有的。陆吉康靠专业吃饭,数据摆在那儿,他硬是没掉链子。俩人搭档,硬把不可能变可能。

0 阅读:0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