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印度不顾全世界反对,强行吞并锡金,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印度人为何却后悔不已,叫苦连天?网友表示:这是你强行吞并应得的下场。
站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西里古里走廊,远眺那片曾经独立的土地,不禁让人想起1975年那个命运的转折点。然而锡金的悲剧并非始于此,而是有着更为漫长的历史渊源。 锡金这个面积仅有7,096平方公里的小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大国争夺的战略要地。它位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和印度之间,控制着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追溯历史,锡金在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统一西域时纳入吐蕃王朝版图,此后1200多年一直是西藏领土的一部分。1642年,锡金成为世袭君主国,随后向清朝纳贡称臣,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锡金的命运转折始于英国对南亚的殖民。1787年,廓尔喀人在尼泊尔崛起,次年发动尼锡战争,占领锡金首都拉孜。尽管在1791年清朝出兵援助使锡金得以复国,但其领土已大幅缩水。东部被不丹侵占,西部被廓尔喀人强行占领。更为关键的是,英国在击败廓尔喀人后,从1861年到1890年,通过逐步蚕食,将锡金从清朝的藩属国变成了英属印度的一个邦。 二战后,当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时,本应是锡金获得自由的契机。英国承认锡金不同于别的印度土邦,有不加入印度联邦的权利。然而,印度继承了英国的殖民思维,对周边小国展开了新一轮控制。1947年,印度迫使锡金签署了《维持现状协定》,继承了英国对锡金的"保护权"。此后,印度进一步控制了锡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 "为什么印度如此执着于控制锡金?"印度战略家拉吉帕·舒克拉在1970年的一篇分析中写道:"控制锡金就等于掌握了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这是连接印度本土与东北邦的生命线。"西里古里走廊是一条宽仅20公里的狭窄地带,一旦被切断,印度东北六邦将成为孤岛。而当时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与印度关系紧张,东北六邦又有分离倾向,控制锡金就成了印度不惜代价也要完成的战略目标。 1975年4月,印度通过操控移民改变锡金人口结构,让支持印度的尼泊尔裔移民成为多数,最终通过所谓的"公投",正式宣布吞并锡金。尽管世界多国对此表示质疑,但在冷战格局下,这一行为并未受到实质性制裁。 2005年,当中国最终承认锡金作为印度的一个邦时,似乎印度三十年前的吞并行动终于获得了完全的国际认可。然而,回首这三十多年来,印度获得的远不止是一块战略要地,还有伴随而来的一系列难以预料的代价和挑战。 吞并锡金后,印度首先面临的是持续不断的分离主义运动。许多锡金本土居民从未真正接受印度的统治。特别是在锡金王室支持者中,对印度的强制吞并一直心存不满。这导致印度必须在锡金部署大量安全部队,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社会控制和反分离主义斗争。据印度内政部的统计数据,从1975年到1990年,印度在锡金的军事和安全支出比例远高于其他邦,平均每年增长15%。 与此同时,锡金与不丹之间的历史领土纠纷也转嫁给了印度。吞并锡金前,这只是两个小国之间的边界问题。但当锡金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后,这立即升级为印度与不丹之间的外交争端。特别是锡金东北部的多卡拉高地区域,不丹一直声称拥有主权。这使得印度与原本关系友好的不丹陷入了紧张状态,印度不得不在外交和经济援助上做出额外让步以安抚不丹。 "我们获得了锡金,却失去了不丹的信任,"一位退休的印度外交官在2000年的回忆录中写道,"这是一笔不划算的交易。" 从战略角度看,印度确实通过控制锡金提升了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性。这条狭窄地带是连接印度本土与东北六邦的唯一通道,一直是印度战略中的脆弱点。然而,随着锡金并入印度,锡金与中国的边界问题也自动成为了中印边界问题的一部分,增加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复杂性。 2017年,中印两国在洞朗地区(位于中国、不丹和锡金交界处)爆发严重对峙,直接原因就与锡金地区边界有关。这次危机持续了70多天,使两个核大国一度濒临军事冲突的边缘,充分显示了吞并锡金给印度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 经济方面,锡金并未如印度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一个资源宝库。相反,由于其山地地形和基础设施落后,锡金长期需要中央政府的大量财政补贴。据印度财政部数据,锡金是印度人均补贴最高的邦之一,2000年至2010年间,中央对锡金的年均财政转移支付增长率达到18%,远高于印度全国平均水平。